日前,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为合作区发展带来新机遇。科技创新的浪潮正在深圳河两畔涌动。
这是建设中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重点项目河套壹号(原名: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园区焕新颜 仓库变身实验室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与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面积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河南侧的香港园区面积约0.87平方公里;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两个园区一河之隔,拥有福田口岸和皇岗口岸两个连接深港两地的陆路口岸,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最直接的对接点。
这是建设中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这里距离香港城市大学仅三四十分钟路程。”在河套深圳园区研究电子显微镜的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说,科学创新需要“灵光一闪”,“我在香港想到一个点子,马上就能到这边的实验室里试一下,这点太重要了”。
自2017年深港两地明确在河套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后,河套深圳园区已吸引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落地,并设有5家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为适应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近年来河套深圳园区快马加鞭推进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的改建工作,园区面貌加速蝶变。
目前,皇岗口岸片区的改造正如火如荼进行,待口岸货运功能取消后,释放出来的货检区土地,可建成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科研空间。而此前以仓储物流、加工制造为主的福田保税区,新建的写字楼拔地而起,原有的厂房和仓库变身实验室。预计到2035年新增科研及配套空间将超过300万平方米。
由港方主导运营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物业条件评估、清退楼内存量企业。改造后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为香港科创企业提供了新的科研空间。
8月30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重点项目河套壹号(原名: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现场,中建深装的工人进行幕墙钢龙骨焊接作业。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资源聚发展 科创浓度大攀升
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伴随着各类政策的出台,河套深圳园区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三大重点方向进行产业布局,通过空间改造和政策叠加等诸多努力,吸引科创资源集聚发展,园区内科创浓度不断提升。
“装上这种电致变色玻璃,就像给大楼穿上了‘防晒衣’。用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能观测易损伤的样品细节。”陈福荣展示着团队落地河套深圳园区后取得的创新成果。
这是建设中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重点项目河套壹号(原名: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无人机照片,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副秘书长、立法会议员黄英豪表示,创新科技争分夺秒,香港拥有顶尖的大学,对海外人才有吸引力,而深圳则有很好的创新创业基因和基础,双方合作能产生最好的效能。
未来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在河套深圳园区的快速发展,充分展现了深港合作的效能。公司CEO李陆洋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工学博士期间,在导师带领下与另外几名博士一同组建了研发无人驾驶工业车辆的创业团队,并于2016年在深圳成立了公司。
“刚搬到河套时,我们公司91个人,现在超过500人。”李陆洋介绍,具有深港两地基因的未来机器人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我们的订单有40%以上来自国际市场,香港在科研和商贸服务上都有优势。”
河套深圳园区还积极为落地企业提供技术应用场景。无人驾驶领域独角兽企业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深圳中心城区完成超8万人次的智能网联汽车出行服务。该公司副总裁唐瑶说:“在市中心上路实测可以帮助我们不断验证和迭代技术。”
河套深圳园区还吸引了以俞大鹏院士领衔的国际量子研究院、沈向洋院士领衔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以及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入驻。
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实质推进和已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50个,包括平台及基础设施15个、院校项目24个、高科技机构企业90个、创新孵化载体5个。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无人机全景照片,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携手建枢纽 注入发展新动力
由于法律、体制、规则等方面的差异,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产业协作方面还面临许多制约。《规划》的出台助力河套深圳园区突破深港合作瓶颈,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规划》从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四个方面部署了任务。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规划》的公布为港深两地创科发展合作注入了新动力。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积极与深圳协同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一国两制”下“一区两园”的优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中大编码有限公司CEO吴国声看到《规划》提出“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非常振奋。他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产学研项目,公司已入驻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希望通过网络编码实现安全跨境传输,为深港科技发展提供数据传输层面的技术支撑。
“推进深港科技创新需要两地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河套合作区正是前沿科技及产业资源的汇聚地,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晶磊说。
根据《规划》设定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河套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这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一景(无人机照片,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原标题《深港共建世界级科研枢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观察》)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王越胜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