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里的“光合效应”——“独树一帜”背后的文化探源
长江日报
2023-08-25 14:30

两个多月前,《自然》杂志发表一项研究,一个光子就可启动光合作用,光合生物可将光能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化学能。

光谷,我国第二家也是唯一以“光”闻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家家企业犹如一个个光子,如何被激活,怎样进行光合作用,怎么形成“光合效应”?

创新,光谷的火炬;文化,光谷的火种。光谷是“常为新”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长江日报调研组历时两个月,在1.5万家光电子企业中深入6家样本企业调研,剖析3组6家企业的故事,探源背后的文化密码。

故事之一

一次“携手”,一次“放手”,再一次“握手”,“打了通关”创业18年上市,跨过“求大陷阱”回归主业

逸飞激光上市现场,孙文(左一)到场祝贺。

创立第18年,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飞激光”)登陆科创板。7月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仪式上,创始人吴轩请来了前老板——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楚天激光”)创始人孙文。

握手,拥抱,祝贺。场下,一片掌声自发响起。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握手。这一年,吴轩48岁,孙文68岁。他们都在30岁而立之年创业,都属一个激光行业,都有一个“华科男”标签。

这是时隔24年的再一次握手。孙文不禁回首彼时的吴轩“有干劲、有闯劲,还非常有韧劲”。1999年,吴轩大学毕业加入楚天激光,这是国内首家民营激光企业,曾创造中国激光领域的多个“第一”。

上市前夕,吴轩接受长江日报调研组专访,回忆他在楚天激光的“一路闯关”。盯项目、画图纸是“第一关”,“打通理论和应用,从学生向员工转变”,技术岗位干了一年,又用两年组建客服中心,再开拓国际市场。

当时,我国激光产业起步不久,本土企业大拼价格战,国际厂商“兵临城下”。

“进口激光设备1分钟能切500个口,我们的只能切10多个,怎么办?”吴轩的回答是“走出去”,寻找先进技术,寻找全球伙伴。这也是孙文的答案。

此后一年多,吴轩飞欧洲、跑日韩,一家家企业沟通。他说,语言不通不要紧,技术是行业内最好的语言。2005年底,意大利艾伦公司的一笔大额投资见证了吴轩跑遍全球的成果。

外方投资顺利签约5天后,功成身退的吴轩按照约定,辞去楚天激光常务副总经理一职,正式创办逸飞激光,期望“厚积薄发,一飞冲天”。

孙文多次挽留无果,选择放手。在楚天激光的短短6年,从技术、市场到国际化,“闯关者”吴轩“打了通关”,创业已是水到渠成。

63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激光器问世,激光被誉为世间“最亮的光”。30岁的孙文辞职创业20年之后,30岁的吴轩接力创业,“握”住了这束神奇的光。

从1985年创立至今,楚天激光让激光走出实验室,从“书架”上“货架”,从产品变商品,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之前我国的激光产品只进口不出口,我们算是打破了那种局面。”孙文说。

“支持企业内部创业和到外部去创业。”瞄准“世界一流激光企业”目标,他不断做大楚天激光的同时,也默默关注着18年来逸飞激光踏出的每一步——

从3个年轻人“泡”在武珞路一间简陋厂房,到拥有900多人的团队;从自主研发全极耳电池,到上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从布局大湾区、长三角,“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鄂州”,到晋级科创板“圆柱全极耳电池智能装备第一股”,成为“民营经济31条”出台后湖北首家上市企业。

2020年,特斯拉推出全新的圆柱全极耳电池,多家锂电池巨头企业跟进布局。特斯拉CEO马斯克说:“新电池技术的量产应用很难,制造生产电池的设备更难!”而逸飞激光走在难题之前,2009年就已经开始研发圆柱全极耳电芯装配关键技术与装备。

“一砖一瓦地堆,堆到某一天,最平凡的我们就堆出了一件伟大的事。”吴轩说。攻关十余年的“圆柱全极耳锂电池激光焊接设备及其全自动组装生产线”,被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锂电池分会认定为国际首创。逸飞激光填补了国内外产品空白。

圆柱全极耳电池的激光封口焊接。企业供图

上市不是终点,不动摇、不折腾,持续放大激光焊接这一个支点,吴轩在上市前定下了新目标: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他说:“一辈子谈了一次恋爱,结了一次婚,做了一件想干的事。”

“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跨过“求大陷阱”后,孙文关掉了无关主业的子公司。他说:“激光就是永恒的主题。尤为高兴的是,一代代新人成长为中坚力量,光谷有后劲!”

大树底下无大草。但3年前,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成年植株带来荫凉和水分,落叶提供营养物质,幼小植株因而受益,最终两者都能茁壮成长。研究表明,这种“保育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出更多的花,大大增加结籽并让种子传播出去的机会。

楚天激光与逸飞激光彼此成就,共同出彩。

故事之二

“分手”再牵手,曾经的“小手”变“大手”,“大手”拉今天的“小手”,试错机会就是最好的创业政策,协同攻坚就是最灵的创新抓手

锐科激光智能制造产线,员工正赶制各类光纤激光器核心部件。随着锐科激光单根光纤输出功率可达到22000瓦,其激光器做到了10万瓦。记者周超 摄

3厘米厚钢板,毫秒间光起“刀”落,如切豆腐。

切割,焊接,光束飞旋……8月10日,位于武汉新城的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科激光”)检验车间内,几十台光纤激光器正在进行出厂前的测试。

作为国内领先的锐科激光全自动泵浦源智能制造产线,可实现两人管理一条线,极大程度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记者周超 摄

“生产的激光器将卖往华工科技,他们的激光器加工装备也会供应我们。”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说。

一个是“中国激光第一股”,一个是“光纤激光器第一股”,两家激光企业在广为流传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现代版外,还有另一段故事鲜为人知。

2007年,51岁的闫大鹏从海外归来,与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工科技”)旗下华工激光合资创立锐科激光,各占一半股份。

仅用一年时间,国内首台10W脉冲全光纤激光器研发成功。然而,国外已研制出更高规格的10kW激光器,进口一台要花700万元,再做成激光加工设备,费用高达1000万元。

需要新的融资,钱从何而来?4年后,华工科技“忍痛割爱”,锐科激光牵手航天三江,再一次嫁接资本。

从成功研制国内首台10kW工业级光纤激光器,到牵头制定国内首部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从上市后连收12个一字涨停板,到连续5年稳居全球市场第二位。有了央企的加持,锐科激光完成了“一束光”的突围。

时至今日,经过多次减持,两大企业间股权联结已然“解绑”。一位本地券商研究员感慨:一笔3000万元的投资,华工科技获得超过10倍回报的同时,更为武汉缔造了一家明星上市企业。

“华工科技给了锐科激光试错的平台。”闫大鹏说。建团队、做产品、闯市场,华工科技甘当“试金石”,全方位支持,陪伴锐科激光一路成长。

给对方空间,也是给自己新的机会。华工科技董事长、总裁马新强说:“虽然锐科被收购,但两家企业属互相成就,仍同路前行。”

一次体面“分手”,是彼此故事新的开始。

调研组走进华工科技智能制造未来产业园,看到国内首条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智造生产线上,数十台全新装备整装待发。去年金秋时节,这条产线投入使用,订单量达到过去5年的总和。

位于武汉新城的华工科技智能制造未来产业园,国内首条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智造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为即将发往新能源汽车行业头部企业的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记者周超 摄

“国内首条”背后,是华工科技、锐科激光等产业链企业的协同攻坚。“供应链、创新链自主可控,产品才能行业领先。”马新强说。

做国产替代先行者,为全球激光业画“跑道”。3年前,锐科激光联合华工激光等制定的一项光纤激光器国际标准,获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审核通过。这是我国企业首次为激光产品定国际标准。

“于公于私,我和闫大鹏都已成激光‘同路人’、志向相投的朋友。”马新强回忆起两人在高铁上的一次偶遇,“一聊起来,发现大家追求的仍是激光产业战略发展,仍都希望科技报国”。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数据显示:近年来,华工科技相继引进50多位高端人才,先后诞生60多项“国内第一”,在激光魅影中形成“华工科技人才现象”。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曾在华工科技和锐科激光担任要职的闵大勇异地创业,长光华芯成为科创板“激光芯片第一股”。由华工科技孵化的云岭光电,在国内率先量产高端光芯片,去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武汉云岭光电有限公司产线,工人正在生产在国内率先量产高端25G高速率光通信芯片。记者周超 摄

成立之初的锐科激光,在华工科技一处办公楼占了半层。如今的锐科激光,有了崭新的研发大楼和园区。培育的全资子公司睿芯光纤,突破1.5微米光纤放大器技术,填补我国在该领域自主产业链上游的空白。一年前成立的锐威公司,发力国产核心光源。

你给阳光,我给养分,从“独木成林”到“聚木成森”,300多家激光企业在光谷集聚,企业密度全国领先,创新浓度国内罕见,持续引领着我国激光技术、标准和产品的突破。

今年3月的首场光谷青桐汇,华工科技、锐科激光都是受邀企业。作为“链主”企业,锐科激光与3家中小企业“牵手”。副总经理卢昆忠说:“从曾经的‘小手’,变成产业龙头的‘大手’,深感荣幸。”

光谷年度创新创业发展报告当场发布,浓缩出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先、浓、融、众”。报告执笔人向调研组解读,“先”是敢为人先,“浓”为环境浓厚,“融”在氛围营造,“众”见成效,独行快、众行远。

故事之三

出手“引进”,一手“呵护”,联手“出海”,不做附庸,技术说话,“小巨人”新物种上“链”,突破“增长的极限”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抓紧生产。记者周超 摄

“科塞密主动撤诉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时隔两年,长芯盛(武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芯盛”)总经理汤金宽依然记得当时赢得“337调查”案的激动。他说:“打赢一场官司不是目的,要向国际社会证明,我们是一家真正‘原创新’企业。”

2021年8月,经过长达10个月的庭前交锋,与美国科塞密公司之间的专利纠纷,手握百余项国内外专利的长芯盛完胜。

长芯盛的“长”,源于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盛”源于威盛电子。“企业必须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4个多月后,长飞与威盛电子合资组建长芯盛,攻坚“带芯片的有源光缆”。

半年不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长芯盛,在全球首创USB光纤数据线,0.1秒传完一部电影,创全球最快速度。次年实现量产,先于同时拥有该技术的美国康宁公司。

2023年光博会上,长飞光纤首发菲伯尔8K光纤高清晰多媒体接口线Ultra 8K II和Ultra Pro3,这两款线材均采用长飞特种抗弯光纤,能保证多角度布线及项目长期稳定运行,在运行中无延迟无卡顿,呈现最佳音视效果,满足家庭影音、8K、VR等应用场景对高清画质、立体音效的追求。记者周超 摄

“不做附庸,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长飞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说,变规模不变规矩,不设上限,每年营收的5%毫不犹豫投入研发。这一基因,长飞向长芯盛全盘输出。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程主导、参与长芯盛的创立,汤金宽见证了这家最初仅有20多名研发人员的小企业,从籍籍无名一步步成长为研发团队数百人的“未来独角兽”。他说,敢于对无理诉讼说不,技术实力就是最大的底气。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拥有自主产权的拉丝塔正在通过预制棒来拉丝光纤。记者周超 摄

长芯盛是长飞多元化布局迈出的第一步。2014年底,长芯盛成立一年之际,庄丹首次透露长飞规划:打造全产业链,“造船出海”。

给设备,给技术,给人才,长飞精心“呵护”长芯盛,自主研发的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率先在长芯盛投入应用,实现有源光缆的柔性化制造。

在“光进铜退”大趋势下,长芯盛快速抢滩消费类有源光缆市场,国内版图“四分天下有其一”,去年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认定。

“技术说话,追求专业,光与电的结合是核心竞争力。”汤金宽说,技术过硬是研发型企业的立身之本。

“引进来”是为了联手并肩“走出去”。就在长飞首个从无到有的印尼工厂,拉出东南亚第一根光纤的同一年,汤金宽敲开了美国一家龙头企业的大门。“对方只给了一刻钟,这一刻钟就是叩开海外市场的第一步。”汤金宽说。

不到10年,瑞士罗技电子、美国通用医疗、德国西门子医疗等全球巨头,纷纷下单长芯盛。长飞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6%跃升到连续两年超过30%,完成国际企业的“关键一跃”,从“长江边的飞利浦”逆袭为“世界的长飞”。

从长芯盛开始,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长飞“链”出一条全球全长、最全产业链,上至光纤预制棒制造核心原材料,下至综合布线等领域。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各类光纤产品。记者周超 摄

“小巨人”新物种,在长飞“链”上成串。去年,长芯盛获评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上月,长飞潜江、长飞光系统两家长飞子公司,喜摘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雨量丰富的热带雨林,树木越高大,“光合作用”越强。市场份额连续7年蝉联全球第一的长飞,无疑是热带雨林中最高的树。如今,“光合效应”正在长飞显现,“增长的极限”不断被突破。

“打上国产化的时代烙印,不仅要装自己的粮食,连碗都是自己做。”庄丹说,从原材料的国产化、零部件的国产化、设备的国产化,到包括设备的源代码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长飞实现了从光纤预制棒到光纤、光缆的全链国产化。

5月30日,一个聚焦产教融合的光纤光缆创新联合体揭牌。长飞牵头,长芯盛等9家单位共建,破解“卡脖子”技术,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因为相信光,千万个同行者,把四面八方变成同行的远方,成为那束点亮世界的光。”当天,讲述长飞故事的一则视频引起共鸣:相信光,成为光。

一个多月前,长飞产业大楼正式启用。数百米开外,比厂区内食堂还小的“小平房”行政楼,“服役”32年后即将“退休”,它见证了这家走过35年的中国光纤企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它也将继续见证,长飞联手“同行者”,走好自主创新这条必由之路。

后记

来自五湖四海走向四面八方

近几届的光博会,华工激光和锐科激光展台作为邻居,紧密在一起。记者周超 摄

领先他人进入“无人区”领跑,不只是要向前看,更为重要的是要向后看;向前要看得越远,向后就要回顾得越久。

光谷35年,时间长河,一瞬。

逸飞激光与楚天激光,因光而生;华工科技与锐科激光,追光而来;长飞与长芯盛,与光同行……这样的“CP故事”,每天都在武汉之东“上新上演”;一家家“有根”的企业,每刻都在光谷标注创新“进度条”。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企业家雷军在第四次年度演讲中回忆“成长”,在武大图书馆看完《硅谷之火》热血沸腾,当晚在操场一圈又一圈走了整整一夜。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梦想之火在他心里彻底点燃了。

游学调研全球主要创新城市后,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科技创新就是要有高浓度、高密度的“场”。一个鼓舞另一个,高浓度、高频度、高密度的在场互动,才能发生连锁反应。

参天大树,灌木丛林,彼此滋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格雷厄姆·弗莱明撰文称,光合作用始于单个光子。

一个个企业“光子”,扎根光谷土壤,咬定光电子一个“垛口”冲锋,心怀定力不朝三暮四,相互合力不左顾右盼。他们崇尚简单、技术说话,信奉专业、坚守实业,连续创业、坚持长期主义,吸收水分和养分,发生光合作用,实现“光合效应”,共营拔节生长式的文化场景,共享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成长的故事,光谷书写不止。10天前,50多名企业家和机构,成为“世界光谷”全球产业合伙人,打造4000亿元的产业基金矩阵,发布100个场景机会驱动产业,寄望诞生1家千亿级“超级企业”,在量变阶段布局,于质变关口卡位。

从20岁出头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到70多岁的“扫地僧”式企业家群落,只要血液里流淌着创新创业基因,光谷别具一格地予以最高礼遇致敬。每年的“12月5日”,被定为“光谷企业家日”,光谷企业家从此有了专属节日。

企业创新起家,产业创新发家,科技创新立家。光谷的创新,是不灭的火炬。光谷的文化,是创新的火种。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文化先行。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实践的自觉。先行则众,因浓而融。光谷靠创新驱动走到今天,也必然要靠创新文化走向未来。

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是“独树一帜”的,作为武汉创新文化的先行先试者,光谷的文化场景也是“独树一帜”,内生刷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来自五湖四海,走向四面八方。平均年龄32岁的光谷人,从35岁的光谷再出发。光谷是个海洋,光谷正青春。

(长江日报报道组:记者郑良中李琴李昕宇程思思执笔:郑良中李琴摄影: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原标题《光谷里的“光合效应”——“独树一帜”背后的文化探源》)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田语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