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14期—非遗·咏春 | 深圳咏春故事:咏春在深圳
统筹 李岷 记者 林菲 制图 勾特
2023-08-20 20:39

暑期的武馆里,多的是精力旺盛的孩子们。几个打拳击的男孩,脚下快速移动,手上用力挥拳,带起细微的拳风。反观角落里一个练习咏春拳的男孩,扎着马步,下身一动不动,重复着左右轮流出拳的基本动作,显得安静又缓慢。

“不要太快,慢慢地出。”男孩的师傅詹斌走过来,严肃地指点道,“为什么要慢?就是要你准,自己把那条中线找准了再出拳。”

男孩是第一天上课,詹斌给他示范了动作要领,又去跟学了大半年的另一个学生小江过招。两人面对面,出拳迅速多变、攻守兼备,每对几招,詹斌就停下来手把手讲解出招的用意和作用。

二十多年前,詹斌也是这么跟着师傅何海林,一步一步领略咏春拳的博大精深。

神秘

在詹斌少年时期的记忆中,咏春是很神秘的。

詹斌出生在1966年,从小就对武术有浓厚的兴趣。武术,既追求动静结合,又不失内外兼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印记。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功夫繁衍流变,派系林立,拳种纷显。

上初一时,长詹斌两届的学长教过他几个招式,他嫌看起来不够勇猛,学了几天就放弃了。后来他去学了看起来更勇猛的洪拳。

上世纪70、80年代,咏春题材的电影在香港兴起,如一阵强劲的掌风,一下子越过深圳河,影响了一批深圳人。咏春拳相传为清朝中后期福建女子严咏春所创,之后,从民间女子的自卫术发展为具有实战技击和强身健体功效的武林绝技。“我们都知道咏春拳,但从来没有见过,只知道会咏春拳的人都很能打。”咏春之所以神秘,就是因为那时的深圳远没有如今这么庞大的常住人口,用詹斌的话来说,练武术的圈子就那么大,谁会武术一眼就能看出,但他找不到一个练咏春的人。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詹斌在网上多方打听,询问武术圈子的同道中人,才知道有一位咏春拳大师何海林在罗湖教课。

何海林16岁时在佛山被咏春拳宗师姚祺收为首徒,而姚祺自幼即师从父亲姚才及阮奇山等大师。祖籍深圳宝安的姚才当年与阮奇山、叶问被武术界誉为“咏春三雄”。作为“姚氏咏春”第八代传人的何海林1984年就定居深圳,只是他有本职工作,教拳都是下了班后的爱好,也是想要传承下去的初心。

和何海林在电话里约好时间,詹斌准备去拜师。带什么拜师礼呢?詹斌想到了孔子的学生拜师时带的10块腊肉,于是他也效仿着,带了一包腊肉和茶叶。这在前来拜师的学生中是独一份,何海林显然明白了詹斌的用心,很高兴。

就这样,詹斌每个星期都有两三天晚上会去何海林的家里“吃夜粥”。在当时,大家练完功就喜欢去吃个宵夜,宵夜一般是吃粥和炒粉,所以“吃夜粥”渐渐就演变成为了练武之人间心照不宣的“接头暗号”。

▲詹斌(右一)与师傅何海林(中)。

领悟

练习了一段时间的咏春后,詹斌突然发现,原来初一时候学的那几招正是咏春,缘分早已结下。但是如何将缘分结成善果,却需要长时间的热爱与坚持。

咏春拳常谓“四两拨千斤”,强调“寸劲”发力,即在五寸距离之内发出强大的击打能力,是力学技术运用上科学化和人工化的典范。詹斌说,学习咏春有三个阶段:舍力、卸力、借力。和大多数武功一上来就铆足力不同,咏春出招时看上去有一种松弛感,它强调“听劲”,也就是通过感受对手的力量和发力方向迅速做出反应,化解对方力量的同时又借助对方的力量进行反击。

“你的杯子要想装进新的东西,你就得把原来的水给倒掉是吧?”詹斌问我。

我突然想到詹斌练习了长时间洪拳,反问:“那您学咏春是不是得把之前学的倒掉?”

“对了,所以我花了10年时间,才真正入门。”

何海林的学生越来越多,詹斌也已经出师。但他仍感觉到自己的水平停滞不前,最明显的是他和小有成就的师兄一过招,就知道自己差很远。

“咏春是要用脑的。”练习咏春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让对方难以觉察到自己的拳路和手法,而自己却能洞悉对方下一步乃至后几步的动作,这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于是,詹斌和几位师兄弟组成练武小团队,保持每周两三次集中练习的频率,在两两对招的过程中提高技巧。他也常常坐下来去思考,想到什么重要的点就做笔记,就这样一点一点地领悟。

随着电影《叶问》《一代宗师》的热映,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学习咏春的狂潮。深圳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海纳百川的气魄,既汇聚了来自佛山、香港等地的咏春大师开班授课,也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学生,其中就有作家绿妖,有一阵为了练习咏春,她曾频繁来深。

2007年,何海林也正式开起了咏春拳馆,在2013年成为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咏春拳的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6月被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十年后的詹斌,已经能在与师兄的对打中发现自己的进步。

▲詹斌(左三)与师傅何海林及师兄弟。

▲十年后的詹斌,已经能在对打中发现自己的进步。

传承

因为身体缘故,何海林在2014年结束了拳馆的营业。2016年何海林离世后,儿子何宇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以更多元的方式传承咏春。近几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科学高中初中部把咏春拳作为选修课程,定期邀请何宇明和詹斌前去授课。市里、街道举办咏春相关的表演、交流等活动,他们也积极参与。

詹斌仍开着设计工作室,同时也跟何宇明及一帮师兄弟在南山文体中心一楼的冠竞武术馆教咏春。

8月9日,第一次在武馆见到正在上课的詹斌时,我的感觉是“不像个练武的人”,他戴着一副黑色粗框圆形眼镜,身材结实却不显壮,更符合他设计师的身份。后来采访时我把我的感受告诉他,他笑称,“咏春也被称‘书生拳’,是很内敛的。”练习咏春的人,往往不会有很明显发达的肌肉,但是常年的练习会在身体留下痕迹,轻盈、灵活、协调。我点头,是有些深藏不露的味道。

不过,从去年底开始,咏春又给很多人带来了一个新的印象——美。根源就在深圳原创的舞剧《咏春》。剧中主角叶问一路闯关,在舞台的光影中将武术和舞蹈完美结合,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刚柔并济。武出了咏春的自强不息、岭南韵味,舞出了深圳的守正创新、时代精神。

舞剧《咏春》诞生在深圳,因为这座城市有厚植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也有兼收并蓄异地传承文化的生态。而詹斌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年咏春的发展也要感谢影视剧作等文化产品的传播。

何宇明曾说,等他退休后要把拳馆再开起来。那詹斌呢?“我想教出几个真正能传承咏春的徒弟。”

詹斌的学生小江只学了大半年,父亲老江就明显感受到孩子的精气神都变了,招式也越来越稳。小江喜欢练咏春,老江也希望他坚持下去。詹斌不久前还收了个女学生,虽然没有习武的基础,但是领悟能力却比自己当初还好,他说,如果她能坚持下去,肯定不用十年才入门。

对詹斌来说,咏春,应该是一辈子的事。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陈章伟

(作者:统筹 李岷 记者 林菲 制图 勾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