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示范这4年|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圳高在哪?
南方 +
2023-08-18 11:21
收录于专题:先行示范这四年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这是深圳继兴办经济特区之后,迎来的又一个全新历史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领域单兵突进,到新时代在经济社会全领域先行示范,深圳这座城市的定位更高,改革发展的使命更加光荣。

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年来,深圳牢记中央嘱托,抢抓综合授权改革重要机遇,深圳围绕五大战略定位,推出了一批重要改革事项,不仅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法治建设等领域,为全国输出了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

2023年8月18日,深圳迎来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周年。值此之际,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先行示范 深圳答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周年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远眺福田、罗湖城区,梧桐山下、深圳湾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四年前,奇迹之城深圳迎来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四年间,深圳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

时值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四周年之际,南方日报记者对话工信局、商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相关部门,从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制造业当家、科技创新加速度、稳外贸促消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成效。

高质量发展高地,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之首。回望来时路,我们以十问十答看深圳如何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问:今年,深圳商事主体突破400万户。400万的背后,深圳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始终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不断提升对创新资源强大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8月7日,深圳连发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三个工作方案,加快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对创新资源强大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圳“三箭连发”,均聚焦在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不难看出这座城市扛起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势必要把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最闪亮的金字招牌,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今年伊始,深圳就不断在营商环境上进一步发力。《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的若干措施》在今年2月印发实施,从持续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11条举措。6月15日正式施行的《深圳市扶持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六个方面提出33条具体举措,着力降成本、稳经营、减负担、优环境、拓空间、促发展,打造个体工商户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全力推动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推行开办企业无介质电子签名、推行“一照多址、多址监管”模式、深化“银保税互动”合作……一个月后公开的《深圳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中,围绕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保障企业获取经营场所、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量等领域,推出10个方面共100项重点任务。

作为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圳自2018年起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营商环境改革走过了1.0“搭框架”、2.0“夯基础”、3.0“补短板”、4.0“促提升”、5.0“抓试点”的历程,如今升级到6.0版本的“创一流”,不断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问:持续加码营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乘数效应”?之后的营商环境优化之路该怎么走?

答: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伴随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深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为商事主体成长的沃土。截至今年7月10日,深圳市商事主体达到405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连续3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不断壮大的市场主体,成为深圳稳经济的底气和韧性所在,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从初创企业到世界500强,深圳优质的营商环境一路为企业发展护航。截至2022年底,深圳民营企业达237.9万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7%。截至今年7月10日,深圳市场主体达到405万户。在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本土民营企业不断增资扩产的同时,阿里巴巴、宁德时代、复星国际等龙头民企也纷纷来深拓展投资和业务布局。

与此同时,一流的营商环境也让深圳成为央企深化合作、外企投资落地的首选地之一。近期,北京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复星国际以及美国派拉蒙实景娱乐、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深交流、洽谈合作。 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吸引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来深投资,全市实际使用外资416亿元,同比增长10.6%。

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迭代出台了一系列营商环境改革举措,累计包括1000多项惠民惠企政策。当前,营商环境改革工作面临新形势,需进一步向公平性、宽松度、普惠性转变。下一步,将在营商环境软硬件方面加大力度,对标先进城市,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问:作为制造业大市,深圳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5.1%。在制造业加速狂奔的当下,深圳如何发力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答: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以高质量产业空间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

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推动打造全至科技创新园,该园区是国内第一个工业上楼项目,深圳开始在全国率先探索“工业上楼”模式。

2022年6月,深圳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20+8”产业集群)《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工业“30条”)等政策,并出台了《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提出要以高质量产业空间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

按照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的原则,深圳将在产业基础比较好、具有空间保障能力的区域打造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按照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有计划释放工业用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

2022年11月,深圳推出“工业上楼”计划,明确连续五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优质、经济、定制化厂房空间,“工业上楼”优质厂房租金平均35元每月每平方米。

问:创新举措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及示范意义?

答: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集群。

在宝安,“工业上楼”已成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深圳通过“城市更新+产业提容+土地整备+优质产业空间供给”等多种方式实施,围绕重点布局产业集群,按照“行业定制+企业定制”的模式,创新多首层、上研下产叠加等建筑设计手法,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厂房,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致力于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集群”的目标。

身处高楼大厦办公的创业者和研发人员,只需乘坐30秒电梯,下楼即可抵达生产车间,上楼就能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洽谈合作……听上去有些科幻的场景,在深莞交界处的一幢23层大楼里成为现实。作为珠三角地区“工业上楼”的“鼻祖”,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从原有的39家传统低端制造业企业,华丽蝶变为入驻科技企业120多家,入驻率达95%的核心园区,成为“工业上楼”行之有效的生动验证。

今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推广深圳“工业上楼”,推动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河源、汕尾等地都明确提出推进“工业上楼”举措,广州、珠海也有“塑造集约高品质产业空间”“建设好5.0产业新空间”等类似提法,集聚、集约、高效的工业载体成为广东多地的创新路径和共同选择,“向天借地”已在全省蔚然成风。

问:从边陲小镇到科技之都,深圳经济腾飞的背后,离不开创新技术知识。先行示范区成立四年间,深圳在科创领域做出了哪些亮点举措,取得了哪些瞩目成果?

答:明确重点发展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重点推进12大领域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由0到1的突破,让科研“种子” 转化为产业“果实”。2019年以来,深圳相继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出台实施基础研究“深研”规划,明确重点发展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重点推进12大领域基础研究;2020年至2022年,深圳市财政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费用达150亿元。

作为“科技之城”,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城市硬核。近年来,深圳依托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技研究特色和区域需求,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创新领域。

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研究型高校,逐渐成为该领域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据《国内城市科创人才对比分析——暨深圳市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深圳科创人才在学术产出效率、学术产出增速和产学合作等多个方面,在六城中位居第一;人员体量的增速在六城中占据领先,从2018年的1.83万增长至2022年的5.45万,科研人员的学术产出有6.3%在全球前1%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在各城市中位居第一。

问:作为一座蓬勃发展的创新之城,深圳已在科创赛道跑出了先行示范加速度。深圳以后的科技创新领域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答:在高端人才生态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以应对全球产业链的巨大变化。

业内专家表示,深圳在建设高端科创人才生态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建设人才支撑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包容的社会氛围方面都可圈可点。展望未来,深圳需要未雨绸缪,在高端人才生态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以应对全球产业链的巨大变化。数据显示,1-5月,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5751件,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全市专利授权量10.31万件,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产业方面,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新产业快速发展,挑起工业经济大梁,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激发创新主体澎湃新动能,不断向创新链价值链高端迈进。目前,以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深圳着力强基础、增优势、创平台、聚人才,进一步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创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光明生命科学园。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技术、资金、数据、空间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实施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联合攻关。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合成生物、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低空经济、医药等领域发力,推动四链深度融合,让科技资源更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重点任务、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问:瞄准打造高水平的国际贸易中心,深圳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如何精准发力?

答:针对国际贸易“堵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

目前,深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注册企业突破12万家,服务项目超800个,“跨境贸易”指标在2022年省营商环境评估中位列第1,依托“单一窗口”建设的通关时效评估数字化项目纳入全国系统类亮点工程。同时,推动出口退税备案单证电子化、口岸联系单无纸化改革,实现深港无缝清关服务。开展水陆空铁多式联运、提升东亚口岸互联互通水平、开展深圳-新加坡跨境贸易无纸化等工作,被纳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为打造制度型开放具优越营商环境的先行示范区开展创新尝试。

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取得积极成效。深圳102条试点清单任务已落地99条,基本落地3条。“扩大与港澳专业服务领域资格互认范围”“打造跨境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新高地”入选全国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简化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海事手续”入选全国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持续推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成功举办粤港澳服贸展和服务贸易高峰论坛。

服务全国全球的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深圳打造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等一批服务全国全球的要素要求平台,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进出口超37亿元,现货交易平台大豆品种累计成交134.3万吨。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发展,2022年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2.4倍,跨境电商上市企业7家,规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海关监管场所和保税区域9个,全货机航点35个,开通跨境电商海运快线20条,有效支撑“买全球,卖全球”。

问: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深圳在朝着万亿级消费中心城市稳步迈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消费新业态,又将如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答:综合施策,积极发展夜经济、首店经济,发力推动直播电商业态发展。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也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如何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路,是当下国内许多城市正在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2021年,深圳市商务局联合市发改委,发布了《深圳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深圳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谋划了具体路线图。2022年深圳又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提出各区政府要加大力度重点打造1-2个核心商圈,全市用5年时间建成10个以上的特色商圈(步行街)和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目前,深圳商业界“热力值”拉满的“首店经济”备受瞩目。首店已成为商场突围的重要途径,不少商场通过引入首店撬动销售增长。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也是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亮点之一。对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运营企业,每个品牌奖励20万元,对在深设立独立法人机构的知名品牌奖励50万元。

消费领域中,网上零售同样得到了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深圳陆续涌现出水贝珠宝抖音市场等依托深圳传统优势行业的特色直播平台,催生出多个知名品牌,也拉动了线下销售。商业数字化、智慧化,已成为消费城市比拼的新维度。“核心商圈”质与量并行,全球优质商业资源加速聚集,本土品牌越来越强,再加上科创之城的加持,深圳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路上,将不断跑出“加速度”。

问:市场活力的攀升离不开“资金加持”,在深圳,金融活水流向何方?在润泽市场的过程中又起到了哪些突破性作用?

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现有效触达和精准服务。

近年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市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实招”举措,涵盖贴息贴保、担保降费、保证保险、风险补偿、风投创投、服务触达等多个方面。

2022年6月,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创新启动“金融驿站”项目,充分利用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行政服务大厅、各银行网点,设置实体驿站网点,并在深圳金服平台上设置驿站服务专区和绘制“驿站地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对科创类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现有效触达和精准服务。

今年2月,深圳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金融方面,提出降低企业融资贷款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担保费、对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深化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等5方面举措,推动企业尽快恢复活力。

随之而来的是“前海金融30条”的重磅发布,围绕民生金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具体发布了包括便利香港居民开立内地银行账户、便利香港专业人士执业、允许证券业金融机构在香港开展直接融资、试点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等30条措施。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作为刚来深圳不久的创业者,‘深信贷’填补了我们电商平台的资金缺口,我用这笔钱升级了直播间设备,解了燃眉之急。”7月,深圳市“个体深信贷”产品上线启动。罗湖区的刘先生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个体户,获得深圳农商银行授信10万元。据悉,该产品针对“无抵押、无贷款记录”但信用评价较好的个体工商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贷款渠道,利率也从以往的6%下降为4.9%,为个体户提供实实在在的金融“活水”。这标志着深圳在信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新的一步。

问:一系列金融领域创新举措带来哪些丰硕成果?

答:深圳金融业以3%的从业人口创造了1/6的GDP和1/4的税收,支柱型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自“金融驿站”启动至今,累计接待企业政策咨询次数79968次,解决融资金额1774.4亿元,累计举办金融驿站主题活动213场。其中,线下金融驿站接待企业政策咨询27501次,企业诉求办结率92.89%,服务对接首贷户超过1575家。

驿站对接后授信成功企业数量11409家,驿站对接后新增授信规模586亿元,累计已举办主题活动87场;线上金融驿站接待企业咨询次数52467次,企业诉求办结率95.1%,累计解决金额1188.4亿元,累计举办金融驿站主题活动126场。

今年一季度,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83.92亿元,同比增长7.0%,居全国首位;6月末,深圳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90883.35亿元,同比增长8.6%。

当前,深圳金融业以3%的从业人口创造了1/6的GDP和1/4的税收,支柱型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原标题《先行示范四年五答|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圳高在哪? 》)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