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74期 | 佛山傅秉常:签署《四国宣言》,蜚声国际
晶报APP
2023-08-15 09:08

他是香港大学第一位一级荣誉工学士,但却在因缘际会之下,由最初的边缘小角色,一步一步凭着坚毅、奋斗和机遇,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抗战期间成为驻苏联大使,任内代表政府签署《四国宣言》,蜚声国际,他就是傅秉常。

■蔡登山

傅秉常(1896-1965)原名褧棠,广东南海佛山人,祖籍广东兴宁,后来祖父傅秀岩在佛山经商,遂在当地定居。根据学者黄振威的《傅秉常传》说,父亲傅庆兆(1864-1911)为傅秀岩幼子,屡应科举,惟皆不售,后以任教私塾为生。

傅秉常

傅秉常的伯父傅翼鹏(1860-1936)年轻时赴港谋生,后开设元利建筑公司,承办各项工程,因经营得法,获利致富,后来就招其弟到港。

傅秉常幼时接受私塾教育,他的父亲是“旧学君子”,对子女督教甚严,每天起床后要先读一小时中文才去上课,下午放学之后,父亲亦要求他先读一小时中文。每天两小时就是读四书五经、《史记》和《昭明文选》等。傅秉常十二岁始习英文,先后在育才书社(Ellis Kadoorie School for Boys)和圣士提反书院(St. Stephen’s College)念书。

傅秉常香港大学毕业照

傅秉常十五岁那一年父亲去世,一家生活遂由伯父照料。傅秉常一家居于香港西半山柏道八号,即香港大学附近。一九一二年他投考刚创办的香港大学,获得取录。傅秉常在香港大学念工科。在香港大学念书期间,他与太史赖际熙(1865-1937)和区大典(1877-1937)相约,每星期到两位老师家中请益。傅秉常是香港大学第一个一级荣誉工学士,也就是香港大学第一个一级荣誉毕业生。

一九一六年香港大学毕业后,傅秉常即赴北平,因伍朝枢的推荐,进入北洋政府交通部当主事。

年轻时的傅秉常

居京一月,就离开交通部。未几南下,在沪杭甬、沪宁两路局当甲种学习员,为铁路测量队队长。后为沪杭甬铁路工程师副主任。在杭州居住至一九一六年底。经中学和大学同学好友何永干(何启长子)的介绍,与其妹何燕芳于一九一七年旧历正月在上海伍廷芳公馆结婚。寒门之子傅秉常得以跻入位列香港名流的何启家族,也能接近伍廷芳(何燕芳的大姑丈)与孙文(何启的学生),打开了他入仕之路。

傅秉常与夫人何燕芳

伍廷芳和何启与香港有很深的渊源,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锋。在孙中山的政治事业上,两人均予以相当的助力。傅秉常通过与何燕芳结婚(伍朝枢娶了何启的女儿宝芳,伍、傅两人成为连襟),得以和香港两个深具政治名望的家族联系上,以后对他跻身南方政坛帮助甚大。尤其是伍廷芳对傅秉常的影响可谓相当之大。傅秉常从未念过法律学位,以后能从事法律条文之起草,除刻苦自学外,伍廷芳的指导亦相当重要。伍廷芳又嘱傅秉常细阅外交往来文书,着他整理和分类,同时学习文书平行、上呈、下达的格式,信首如何开端、信尾如何收束之不同方法。傅秉常受伍廷芳亲炙,为日后事业奠下坚实基础。

一九一七年傅秉常加入国民党,年底至一九一八年初在母校圣士提反书院任教。一九一八年八月广州军政府改组,伍廷芳任七总裁之一。伍廷芳之子伍朝枢为外交部次长兼军政府总务厅长,傅秉常则任广州军政府总务厅印铸科长,负责管理关防和勋章等,同时兼任外交部秘书,此为傅秉常涉足外交之始。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傅秉常作为伍朝枢的随员赴欧出席巴黎和会,傅秉常是中国代表团秘书之一。

傅秉常在日本,1920年

一九二〇年,傅秉常任海南岛的琼海关监督,整理琼州和北海两关的税政。

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孙中山任命傅秉常为广东特派交涉员,三月一日复奉命出任粤海关监督,仍兼广东交涉员。同年六月,孙中山任命伍朝枢为广州大本营的外交部长,并命傅秉常兼任大本营外交秘书(实际上地位等同外交次长)。从此傅秉常处理广东的对外交涉亦多商承伍朝枢的意见。后来负责交涉“五卅惨案”“沙基惨案”及省港大罢工等外交事件,终得英国退让,被视为外交精英。

受惠于何启家族的关系网,傅秉常不只得到伍廷芳、伍朝枢父子的赏识,也与孙中山长子孙科交好,成为国民党内“太子派”的重要成员,很快进入了国民党的权力核心。孙中山逝世后,粤系人马拥护孙科,使蒋介石相当忌惮,逐步翦除孙科羽翼,“太子派”的成员们纷纷被边缘化,傅秉常也受到牵连,在外交部屡受排挤。

一九二七年九月,傅秉常出任财政部的关务署长,伍朝枢复请傅秉常兼外交部顾问,复于一九二八年一月出任外交部政务次长。同年夏初,傅秉常复奉命派赴欧洲,与各国联结。郑彦棻在《永怀傅秉常先生》一文中说:“民十七年我在巴黎大学,那时还是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负责人之一。是年夏天,听到国民政府的大员胡展堂(汉民)、孙哲生(科)、伍梯云(朝枢)、傅秉常诸先生将到欧洲考察的消息。六月,他们行抵巴黎。其时,李石曾(煜瀛)、王亮畴(宠惠)两先生也先到了巴黎。他们常常在一起,会商党国大计。我这个学生小子自然还攀不上和这批党国大佬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但是因为我以驻法总支部的关系,也能沾光瞻仰他们的风采。他们之中,使我特别注意而引为惊奇的却是傅秉常先生。因为在我的脑海中,一向总认为他也是一位老成长者。不料见面之下,他竟是风度翩翩的一位青年。原来这位历任要职,而当时还担任外交部政务次长的傅秉常先生,那年才三十刚出头,不过比我大五六岁罢了。”

傅秉常(左)与傅金城(右)1910年代摄于香港般含道64号。(杨永安博士藏)

返国后,以国民革命军已统一全国,实施“五院并立”的政制,傅秉常即出任立法院的立法委员,兼任立法院外交委员会的委员长,这是傅秉常参加修订中国法典的开始。次年三月,国民政府曾一度任命傅秉常为驻比利时公使,时傅秉常以立法院方着手修订《民法》,恐一旦出国,此《民法》或即难以完成,因未及赴任。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所任职责的负责,与对出处的审慎。《民法》修订委员会成立后,他受命为召集委员,《民法》修订委员会前后共举行过两百几十次会议,不仅白天开会,晚间有时开会到深夜。院长胡汉民总计出席会议亦有八十余次。当时《民法》修订工作之繁重于此可见。傅秉常并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但他的综合与分析能力比任何人都高,《民法》的修订完成,他有着极大的功绩。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作为粤系领袖的孙科主张“联苏制日”,建议搁置中东路问题,尽快恢复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随着国联调停失败,孙科“联苏制日”的建议也打动了蒋介石。与苏联多次交涉后,终在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宣布中苏复交,但因东北问题的争执,中苏关系很快陷入僵局。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日,蒋介石只能采取“联苏和共”的计划。但苏联不愿得罪日本,只愿意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提供国民政府大量的军火物资。这对当时的国民政府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为了推进苏联援华的计划,蒋介石任命孙科为中国特使,苏联也刻意笼络,破例优待孙科等人。

中年时期的傅秉常

一九三七年底,政府特派孙科与傅秉常及吴尚鹰、夏晋麟等人组织一个访问团体,分赴苏、英等国商谈一切,尤其重要的是向苏联秘密洽借一亿五千万美元的军火援助。次年五月抵莫斯科,经过多次商谈,终于达成洽借军援的任务,这自然也是颇得力于傅秉常的。

他们于一九三八年八月由欧洲返抵香港。孙科等先飞武汉转重庆,傅秉常以香港尚有公务为由暂时留港,直到年底才回重庆。留港期间,傅秉常主要是展开对外的“国民外交”。

访苏任务达成后,孙科本希望由傅秉常担任驻苏大使,但傅秉常考虑蒋介石已猜疑孙科挟苏联以自重,遂改荐杨杰担任驻苏大使。由此可见,国民党内的派系问题连带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尤其是“联俄”之议更容易引人遐想,让孙科、傅秉常等人无不谨慎,深怕引起蒋介石的猜忌,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一九四一年七月,蒋介石以最高统帅兼行政院长,特命傅秉常再出任外交部政务次长。到了同年十二月下旬,外交部长更由蒋介石兼任,蒋介石是国家元首,无暇处理部中大、小事情。傅秉常实际兼部长和次长之职务。蒋介石等人期望的“联苏制日”始终没有实现,苏联甚至还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公然承认“满洲国”。

为了避免中苏关系继续恶化,蒋介石必须派出中苏两国都能信任的人担任驻苏大使,于是傅秉常被视为最适当的人选。当时傅秉常困于家务牵绊,不愿接受这项任命,在蒋介石的多次劝慰下,傅秉常才勉强接受任命。一九四二年冬,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艰苦的阶段。傅秉常抵苏时苏联的首都还在古比雪夫,那里的环境十分艰苦。第二年斯大林格勒大捷,苏联方将首都迁回莫斯科。一九四三年春季,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集会,讨论战后的世界和平秩序,准备由三国外长发表宣言。傅秉常当时正在莫斯科,他认为中国抗战最久、牺牲最大,若于此次战争结束前外交上不预先立定地位,将来是无法与人抗争的。他认为中国必须加入盟国的核心与尖峰,更认为三国外长发表宣言,中国必须加入。

中年时期的傅秉常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傅秉常认为可以助我者惟有美国。当时美国出席三外长会议的是国务卿赫尔。赫尔是美国的元老政治家,傅秉常于是用全力与赫尔周旋,与之建立亲切的友谊。在三国外长将要发表宣言的前些日子,傅秉常几乎每天清晨都去赫尔的行馆中守候。经过赫尔的全力相助,终究克服各种难关,使中国能参加三国外长的宣言,变成“四外长宣言”。其中的许多经过细节可以窥见外交官们在外交重要关头的鏖战,与前方将士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斗是同样艰苦与英勇的。正因为中国签署了《四国宣言》,英、美两国在一九四三年十月邀请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讨论同盟国对日作战事宜,而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强的地位。

一九四九年初,盛传傅秉常将被任命为外交部长,但他在旧历年初一日记中写了一段话说:“今日为旧历己丑年元旦日,我已五十四岁。回顾去年一年所经,则自秋季起,国内变化之速,殊出人意料之外。余在此之应付,亦甚不容易,幸尚能避免大错,差堪自慰,而精神上之痛苦,真不堪言。……现党之惨遭失败,自系异常痛心之事。虽咎不由我,我为党员之一,亦应负责,是以甚思引退,以让贤路。”

三月,何应钦出任行政院长,拟请傅秉常任外交部长,四月中傅秉常返抵广州,向何院长述职后,坚辞外长一职。既蒙答允,再赴欧洲,但未返苏任所,而住于巴黎近郊。后来傅秉常与几位自驻苏联大使馆撤退出来的馆员,已不能像以往有薪水可领,就不能不为暂时维持生活而计谋了。经过几位朋友(如郑天锡、钱承庸等)的函商或面商后,终于在一九五三年于巴黎的拉丁区圣哲克街开了一间名叫“香港楼”的中国式餐馆。

傅秉常驻苏联大使

傅秉常曾以晚辈身份师事王宠惠,而王宠惠亦对傅秉常极为爱护,国民政府迁往台湾,王宠惠身任司法院长。惟自一九五六年以后,以心脏病发作,渐感难以克服,乃频频托人带信给傅秉常,很真切地说:“如你再不回来,许多老友不能等待你了!”蒋介石更即去电催促,傅秉常在一九五七年五月飞抵台北,担任“国策顾问”兼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一九五八年三月十五日,王宠惠去世,不久,副院长谢冠生升任“院长”,而傅秉常则担任“司法院副院长”。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傅秉常因心脏病在台北病逝。

傅秉常个性恬淡,平日对于自己的职位没有什么要求。一九四九年三月,国民政府新任行政院长何应钦欲以傅秉常为外交部长,而傅秉常几经考虑后,认为本身力有未逮,不敢应允就任。叶公超对傅秉常亦特别推重,赞许他“外圆内方,宅心仁厚,对人忠诚,处事接物,都合乎道德标准。”而交通界专家陈延炯平日很少称许人,对傅秉常却特别推重,说:“傅氏出身香港富室,二十四岁即担任琼海关监督,可谓少年得志。但他既没有大少爷脾气,亦没有官架子。数十年来,他虽位居要津,但始终保持这种美德,富贵而不骄,这确非一般少年得志的富家子弟所能及。”

程沧波在《追怀傅秉常先生》一文中更举出一段史实来证明傅秉常的本性恬淡,他说:“有一次我在他家中闲谈,他取出一本照相本给我看。他说这本照相,我们对照相中的人物与景象,都有共同的回忆。我捡起照相本看了半天。认识那是民国二十年宁粤和谈时会场的种种。那一次会谈是民国二十年冬季在上海举行的。举行的地址就是小沙渡路戈登路口伍梯云住宅,那所住宅大门口有‘观渡庐’三个大字,是伍老博士秩庸先生的遗产。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时,‘观渡庐’亦是双方代表非正式商谈之地。宁粤和谈在那里开了十几天的会。我是南京代表团出席会议的唯一秘书。粤方除了代表以外,在会场走动的,阵容浩大。秉常先生并非粤方代表,而是陈友仁的翻译。当时南京的代表大半是‘元老’,如蔡孑民、张静江、张溥泉、李石曾诸先生,后来加入陈铭枢及吴铁城,而粤方代表则为汪精卫、孙科、伍朝枢、李文范诸氏。当时有一最可笑的现象,粤方代表以下的各色人等,与宁方的人,本来是朋友,但他们表现严肃,见了面话亦不讲,俨然是敌国相对。有一天,王崑仑在我面前走过,面貌庄严,好似不认识的。我不自禁向他招呼说:‘你装着那样子干什么?’他亦不禁失笑。惟有秉常先生十数天中说说笑笑,一如平时。我们到会场无事,便据案大吃水果(当时虽在冬天,而案上陈列各式水果特别丰富)。秉常先生一生阅历政海,参与高层政治,但他和易近人,诚恳坦白,既无‘僚’气,也无政客气。恬淡圆融,这是他的本性。”

郑彦棻则说道:“他之辞外长而仍挂着一个驻苏大使的名义,盖当苏俄未正式与我决绝之前,仍欲运用其驻苏的多年关系,设法尽量拖延待变,以期力挽狂澜,直至最后一分钟,才放弃了他的希望。他这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鞠躬尽瘁精神,实在是难得的。”这都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文图片大部分翻拍黄振威所著《傅秉常传》一书,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