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快乐铺盖面

程华
2023-08-11 09:28
摘要

面劲道,汤鲜美,杂酱香醇,豌豆耙糯,那叫一个销魂!十几年前,张姐嫁给黄哥,成了“黄二”老板兼老板娘,才发现这碗面不好做。

街边一排黄葛树,树下一溜小店面。“黄二铺盖面”红底黄字店招,白灰浆墙面,白色小条桌,塑料麻将凳,妥妥的鸡毛店标配。

“张姐,我又来啰,二两!”一胖大叔伸长颈子冲着灶边拉面的一40来岁女子喊。

“要得!老规矩哈!”张姐朗声应,手腕轻甩,一大块铺盖面已如云朵飘进了沸腾的大鼎锅:“这算中饭还是宵夜哟?”

“食堂不好吃,来打个腰站!”

问答间,面上桌。“叮咣叮咣”,一妹子拖着拉杆箱进来:“出差才几天,好想念张姐这碗铺盖面哟!”妹子叽里呱啦像回自家。

下午四点多,仍不时有食客光顾,招呼,说笑,“呼呼”吃面,各种声响把店堂搅得热气腾腾。日售三四百碗,节假日能卖一千碗,“黄二”就这么让人欲罢不能。

在荣昌,铺盖面经营户上百家,当然要做好是另一回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农家苦孩子黄哥打鱼鳅、捉黄鳝、搞搬运……啥苦活都干。后来,他拜师学做铺盖面。入行后,黄哥发现大家多用猪大骨吊汤,他灵机一动又加入土鸡、墨鱼,味道奇好。

铺盖面成功与否,汤至关重要。黄哥买来土猪大骨,先拿冷水反复漂尽血水,下锅焯水,洗净,再入锅加水,大火猛冲十几分钟,熄火。

这只是前奏。次日凌晨四点,熬汤、炒杂酱、炖豌豆、和面……每日大戏真正开始。猛火让骨汤再次沸腾,加入土鸡、墨鱼,冲至汤色奶白,转文火。除老姜花椒盐,这汤别的都不加。

做面,面粉占半壁河山。河南优质高筋粉躺在不锈钢大盆里,加水,揉上一个多小时,面团光滑如缎,揉面的人也如同打了几圈太极,周身血脉通畅。接着炒杂酱、炖豌豆……忙到六点,天色微曦,食客陆续来了。

面徐徐拉开,长宽远超成人巴掌,厚薄均匀,薄处几可透光。“呼”面飞入汤里,云絮般翻滚少顷即起锅。浇上一勺用土猪五花肉炒制的杂酱,一勺香糯化渣的豌豆,撒一撮葱花,淋上地道油辣子。面劲道,汤鲜美,杂酱香醇,豌豆耙糯,那叫一个销魂!

十几年前,张姐嫁给黄哥,成了“黄二”老板兼老板娘,才发现这碗面不好做。初学揉面,吭哧吭哧胳臂发麻,手背破皮痛得钻心。她咬咬牙,要过好日子,不得两口子一起挣么?

破皮,结痂,再破皮,再结痂,直到手上起茧,她出师了。如今两口子分头打理一家面馆,带着员工每天从凌晨旋到晚上七点半才打烊。

“黄二”拥有大批铁粉,不少人从小吃到大,后来又带着孩子来吃。在“老铁”们眼里,张姐就是邻家“嬢嬢”“姐姐”“小妹”。有个小学生家贫,孩子说“嬢嬢,我想吃鸡肉”,“要得,幺儿!”张姐笑眯眯往碗里添上几坨香喷喷的鸡肉。如今孩子在外地读大学,每次回来必先吃一碗铺盖面,方才心满意足把家还。街上蒋伯伯长期吃“黄二”,后随子女去了深圳,一回来就跑过来:“好久不见,生意好噻?”

互联网爆红了荣昌铺盖面,面馆发展到100多家,“黄二”仍是佼佼者。不断有外地客寻来,就为一“撸”这特色小吃。

张姐更忙,忙得快乐。她捧上的何止一碗面,还有一颗真诚温软的匠心。

(原标题《快乐铺盖面》)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周斐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