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商路与商税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深圳特区报
2023-08-01 10:57

近期,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的“明清时期的商路与商税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商路与运输方式、税收与财政、盐业与地方社会、商人与商业等议题,从多个方面推进明清商路与商税史研究。

商路畅通是商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伯重以丝绸之路中国段为例,提醒我们需要注意丝绸之路的运输成本。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灵玢将中俄茶路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17世纪至1840年以恰克图为中心的陆路运输、1840至1900年以汉口为中心的水陆联运以及1900至1914年以西伯利亚铁路为主干线的铁路运输时期。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陈瑶讨论长江中游干支流上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木帆船。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木帆船在长江中游干流上大幅退缩,取而代之的是汽船(轮船),反映了科技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影响。

王朝贡赋体系下的物资流动,是近年明清史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蓝图考察了明代有关甘青藏族部落的汉籍记录与茶马贸易的关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李晓龙注意到,晚明以来随着盐粮西运和煤铁东输的发展,作为联通河北和山西的井陉驿道成为重要的商路,并带动沿线聚落的市场化和商业化。

商税在明清国家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商税(含关税)一跃成为第一大财政收入来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锋表示,晚清海关除正税外还有“杂项”征收,且各海关的征收项目各不相同。他还讨论了海关税征收奏销制度的变化。盐课是明清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黄国信指出,清代盐课的性质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税收,而是向专商征收的经营许可费,属于典型的传统税收并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目标。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温春来考察了清代的矿税,梳理了云南铜矿管理中的定额税银制度。

从区域社会史或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盐法制度和盐场社会,是目前盐业史研究的热点。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中心教授叶锦花考察明代福建食盐的流通和管理,并进而观察明代的海疆治理。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博士后黄雅雯考察了清代前期山东沿海州县的票盐制度改革。深圳大学历史系讲师孙晓莹梳理了清代内务府商人经营长芦盐业尤其是“永庆号”的过程,并分析长芦盐业衰落过程中内务府商人的衰败模式。

有关地方商业的记录非常缺乏,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黄忠鑫利用庙宇碑刻记录来观察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市镇商业。通过这些庙宇重修和捐资记录并配合地方志等资料,可以观察到市镇的主要商业、交通网络及贸易范围等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邱澎生教授通过《商贾便览》观察18世纪商人贸易经营的日常生活世界,从而展现受到“士商相杂”长期现象渗透的市场经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刘怡辰通过徐阶家族豪奴徐五的相关案件来讨论明代中后期江南奴仆身份背后的商业经营。

上述诸多探讨表明,研究明清时期的商路与商税,除了需要把握王朝制度的规定和变动外,也需要关注制度落地时地方社会的因应、互动和调适。同时,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视角以及全球史的研究视野,有助于推进对明清商路与商税史的研究。

(原标题《“明清时期的商路与商税学术研讨会”在深举行》)

见习编辑 崔冰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周斐斐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