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好奇,所以探索;因为好奇,所以坚韧;因为好奇,所以热爱。对林君浩而言,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是引领他在漫长的科研路上不断前行的明灯。
仰望星空,他以用科技撬动世界变革为己任;脚踏实地,他更潜心研究解决基础科学种种难题。作为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党委书记、副教授林君浩获第二十四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2009年,林君浩从华南理工大学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前往中山大学光学工程系继续学习。遇到问题“刨根问底”的习惯让林君浩不满足于此,事物背后深藏的物理规律、“从0到1”的基础科学像一个巨大的“磁铁”深深吸引着他。
“如果你真的热爱基础科研,想搞懂这些世界前沿的研究问题,你一定要去国外看看。”导师的一席话启发了他,当时国内基础科学研究十分稀缺,必须要到国外先进技术机构去深造,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内实现突破。
于是,林君浩开始了异国科研新旅程。2015年他从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物理学专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又赴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聘博士后研究员,开展新型二维材料的结构解释与性能优化的研究。
从刚到国外时震撼于国内外巨大的差异,到每年回国见证国内的巨变,10年来,林君浩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科研水平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发展。
博士毕业之际,林君浩得到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挽留,当时开出的丰厚条件足以令刚步入工作的青年动摇,而林君浩却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国。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我一直希望,我所学的技术能帮助祖国的科技发展。”在多年的专业学习中,林君浩始终不忘这一初心,怀着报国的理想,他希望将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在国内进一步“开花结果”,让中国的科研成果获得国际竞争力。
“勇攀学术高峰,做全世界不敢想象的东西”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镌刻在深圳这座城市、融入深圳人血脉的精神特质。“任何事情你都要去拼一拼,说不定就成了。”这是他来到深圳后最大的感受。
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成为林君浩科研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此前,林君浩研究的是基础科学,探索前沿技术原理的可行性与先进性,但离实用性与产业化仍然有一段距离。来到南科大的第一时间,他便组建了先进低维材料实验室,开展新型超薄半导体与磁性材料的研究。
想象一下,如果以后的手机像纸一样轻薄,却能储存超出目前5-10倍的信息量,该有多神奇?利用材料革新进行新一轮的信息革命,这是林君浩和团队研究的“终极目标”。
然而,这意味着要不断缩小元器件的尺寸,逼近物理极限产生的结构不稳定性,也是困扰世界上所有科学家的一大难题。
“勇攀学术的高峰,去做全世界都不敢想象的东西。”南科大校长薛其坤的话一直鼓舞着林君浩。只有提高原创能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才能解决“卡脖子”问题,占据发展的“桥头堡”和“制高点”。
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作为实验室课题组带头人,他和团队用了几年的时间,首创了一套设备系统,将整套材料生产线都放置在一个密闭的、充满惰性气体的环境中来完成实验。这项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申请了10余项专利,获得国际科学界的认可,也让林君浩得到深圳市“孔雀计划”高层次人才等项目的支持。
“深圳鼓励年轻人敢于尝试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让我们有信心把以前的不可能、不敢想,甚至是一些梦幻的场景应用,通过我们掌握的技术一步一步实现。”林君浩说道。近年来,林君浩在《自然》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因其在新材料领域有大量的原创性成果且具有明显的科学引领性,他成功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1中国区榜单。
“青年要胸怀天下,更要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心”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也是对林君浩影响很深的一句箴言。在多年科研和教学过程中,他不仅服务于国家的战略,潜心为科研事业奋斗,在党建、教学等工作中也努力尽职尽责,用行动践行着当代青年的榜样精神。
回国后,林君浩第一时间在南科大恢复了自己党员的身份,繁忙的科研工作时间之余,他主动承担起物理系的党建工作,带领物理系党组织不断壮大,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师生党员。
虽然从事着“高大上”的学术研究,但帮助全民特别是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始终是林君浩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参加深圳“科学家成长故事”主题沙龙、 南科大青年演说会、担任市少年宫“科普大使”......在投入二维材料发展事业的同时,林君浩还不忘担当起作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利用业余时间向大众讲述科学家奋斗的方向以及科学背后的意义,以个人经历鼓励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对于林君浩来说,现在的生活就像做园艺,播下一个种子,看着它成长,而后收获。他常说,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时机到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做科研的目的永远是为了探寻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是他对学生的谆谆教导,也是他不断叩击内心的发声。未来,他将继续做一名“探索者”,去攻克世界上的科研难题。
“希望我的这些看似离实用还比较远的研究,有朝一日能成为牵动世界变革的一个动力。”这是林君浩最远大的理想,也将是他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拼搏奋斗,不断奔赴的未来。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湾区青年|青年科研人才林君浩:保持好奇心 做科学秘境的探险者》)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詹婉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澳门2049》敦煌文博会展示科技赋能非遗新成就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文化传播 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展开深度对话。作为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本届文博会特别关注数字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播路径,强调科技不仅是保存手段,更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关键力量。 各位学者专家在9月22日的“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产业知识共享论坛”中展开深度对话,合力奏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华彩乐章。《澳门2049》总策划廖颖琦女士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非遗传承的新路径:科技、演绎与跨时间传播》的主旨演讲,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创新性的实践案例,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 论坛共识:非遗保护需科技赋能与活态传承 各位专家学者们在论坛中共同探讨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与创新传播,有观点提出:守护是根基,确保文化基因不灭;传承是路径,推动文化血脉流动;创新是引擎,借助科技与创意激活生命力;宣传是翅膀,通过大众事件扩大影响力。数字化技术正是串联这四个维度的关键,能将非遗从“博物馆式”保存升华为社会性的文化实践。 《澳门2049》项目正是这些理论探索的具体实践。作为论坛中来自文化产业一线的代表,廖颖琦女士以《澳门2049》项目为例,分享如何将学术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公众体验。她指出:“非遗传承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探讨或博物馆式的保存,而应通过科技与创意,让其‘活’在当下、触达人心。”项目首创的“非遗马拉松”打破了传统的概念,通过直播接力,以轻量化、强互动的宣传方式重构了文化传播的边界。 突破时空:数字技术重塑非遗传播方式 《澳门2049》驻场演出在美狮美高梅剧院里,完成了一场非遗+科技的共融实验。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共同编织了一场共创、包容的视听盛宴。驻场演出从去年1
#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双节同庆,祝福祖国越来越好,也祝大家阖家团圆和和美美!
倒计时!第十二届深圳手语歌公益音乐会即将上演 指尖跃动湾区拼搏诠释梦想 当指尖的韵律与湾区的脉搏同频共振,当拼搏的精神为梦想插上翅膀,一场充满爱与力量的公益盛宴即将温暖来袭!第十二届深圳手语歌公益音乐会,以 “指尖跃动湾区・拼搏诠释梦想” 为主题,将于 2025 年 9 月 27 日 14:00 - 17:00,在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路 98 号福田中学演艺中心温情奏响! 还有1天,这场酝酿数月的公益盛典即将与湾区相遇。“指尖跃动” 撞上 “拼搏梦想”,不止是演出,更是无数爱心与坚持织就的温暖约定,众多单位共同参与,旨在通过手语歌等艺术形式,搭建起残障人士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传递爱与希望。在此次音乐会前期筹备中,最动人的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热忱:有人放下忙碌对接支持,有人携专业赋能舞台,还有一群身影忙前忙后,见细节落地时眼里满是光 —— 公益从不是一个人的奔赴,而是一群人的同心同行。 走过湾区,见过参演者反复校准手语的专注,也见过他们眼中的自信光芒。他们用不同方式追光,却都在证明 “平凡亦有光芒”,这正是音乐会的意义:让每个努力的人被看见,让每个梦想被听见,让 “公平与尊重” 成为可触摸的温暖。 这场满含温暖与爱心的音乐会期盼您的到来。在这里,您将看到的是指尖的艺术,更是拼搏的梦想;听到的是无声的心声,更是公益的回响 —— 您的到场,就是对 “尊重每一份价值” 的最好回应。 如果您也怀揣着关爱之情,渴望感受这份特殊的温暖与力量,那就赶紧搜索 “关爱残友志愿者协会” 公众号,报名来到现场吧!让我们一同在福田中学演艺中心,见证指尖的跃动,感受湾区的和声,为梦想插上翅膀,让爱与温暖在这个秋日,洒满每一个角落。
党员市集暖民心 岗厦邻里共赴双节之约 9月26日,恰逢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在福田街道公共服务办、岗厦社区党委、妇联、关工委的支持下,社区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创新设计主题游园会,匠心打造“民生微实事”——“月满岗厦·情浓邻里”党员服务市集暨中秋国庆邻里节活动。本次活动从“微”处着手,在服务上见实效,将民生服务、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居民献上了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节日盛宴。 在“党员服务市集”活动中,“书记面对面”摊位备受居民关注。社区党委书记亲自接待,耐心倾听并记录居民诉求。一位长者反映希望社区多组织老年人活动,加强老年人结队互助。文书记表示今后会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开设更多健康讲座、书法绘画班、老年合唱团,定期安排网格员探访服务。书记的积极回应让居民们纷纷点赞,大家表示:“书记亲自听诉求,还快速给出解决方案,我们心里踏实多了!”社区党委始终把居民幸福放在首位,希望通过“书记面对面”活动,为居民解决更多“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活动拉近邻里关系、社区融合,让党群成为居民温暖的家。 此次活动不仅为居民带来了众多实际、便捷的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同时也丰富了居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让居民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今后,岗厦社区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建+民生+文化”工作模式,把党员服务市集打造为常态化惠民平台,让民生微实事更好顺应群众期盼,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