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民族的史册与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铭刻着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篇章。重温历史,1953年7月27日这一天刻骨铭心——
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0年10月2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总结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巨大贡献,强调要铭记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铭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一座四孔残桥矗立在鸭绿江中,钢梁上弹孔累累,诉说着往事峥嵘。这座被炸毁的断桥,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记忆坐标。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以‘不惜国内打烂了重新建设’的决心和气魄,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避免了侵略者陈兵国门的危局,捍卫了新中国安全。”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道。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
战场上,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志愿军将士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向美军进攻的情形(1951年摄)。
“一位连指导员说:‘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2022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述了电影《长津湖》的这个片段。
惨烈的松骨峰战斗被写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2018年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师。在师史馆反映该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激战松骨峰情况的展板前,习近平主席感慨地说:“这一仗打得很激烈,官兵战斗作风很顽强。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永远镌刻在亿万中华儿女心头——
致敬——“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这些刷屏网络的话语里,有将士们出征时的殷殷期盼、牺牲时的无尽遗憾,也有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的“约定”。
如今“山河已无恙,英雄可归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从2014年起,我国已迎回9批共91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让长眠异国他乡的英雄儿女回归阔别多年的祖国。
△2022年9月16日,载运着8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837件遗物的空军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英雄们回到祖国怀抱。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所有健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伤残荣誉军人,向当年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参战支前人员,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属、军属,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大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的回信中表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为保家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志愿军将士及英雄模范们的功绩,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020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召开前,以习近平总书记名义敬献花篮仪式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等地隆重举行。图为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的敬献花篮仪式。
2022年8月16日,辽宁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老战士老同志和革命烈士亲属代表时说,东北人民不仅为辽沈战役胜利和东北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也为新中国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让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氛围更加浓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奋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面对陌生的战场、陌生的敌人,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把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面对各种阻力压力,中国人民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总能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
△1958年10月26日,列车驶过鸭绿江畔的凯旋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回到祖国怀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敢于斗争”总结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列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唯有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才能胜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次主题教育,正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
△2023年7月22日,参观者在位于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
回望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已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在保卫世界和平的历史上,更将续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原标题《时政微观察丨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
编辑 郑蔚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张露锋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