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全省科普工作现场推进会暨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东莞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广东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8%,排名全国第六,较2020年的12.79%提升16%。当前,广东共有科普专职人员近1万人、兼职人员近7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13.7万人,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撬动社会资源参与科普工作
2月,中国科协科普部调研组到河源等地开展基层科普工作调研,充分肯定了紫金县科技馆体系的改建、共建、共营模式。
为实现欠发达地区科技馆科学有序发展,紫金县充分发挥学校科教资源丰富、科普需求大等优势,在校园内建设面向青少年学生、同时服务公众的乡镇科技馆,并由县科技馆统筹安排,免费为各乡镇科技馆提供展品,以5个镇为一组,每个乡镇安排一套展品,每个学期轮换布展,确保各馆展品不重复。
为优化区域平衡,做大科普资源“蛋糕”,广东探索多种模式撬动更多资源参与。
省林业局积极推进科普宣教场所建设,目前有40个自然保护区建成了宣教中心,22个自然保护区建设了科普教育径;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主开发“博物四季”“自然课堂”等6大主题75种自然教育科普课程,年均开展科普活动240场,线上线下受众超300万人次。
公益性科普事业与市场化科普产业协同发展,也少不了资本的助力。
今年,长隆集团被授予全国首批林草科普基地,是57个科普基地中唯一一个民营科普单位。多年来,长隆集团在广东建设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等8大自然科普教育基地群,累计为超3亿人次提供了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服务。
更多的科普“生力军”正在路上。当前,广东各地市正加快组建科普传媒集团。5月,江门科普传媒集团联合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首场科普研学。
推进会现场,广东粤科普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将开展“粤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科技场馆的设计与运营,科普活动组织与开展,科普内容资源策划与出版,科普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430”课后服务与研学6大主要业务,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与市场化科普产业协同发展。
科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
新冠疫情期间,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等11个部门联合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举办科技战“疫”主题展览、防疫知识问答等活动,覆盖受众超3亿人次。
广东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从一开始就确立“抗疫+科普”发布模式,发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权威专家的作用,在关键时刻为群众送上科普“定心丸”。
做好科普工作,人才队伍是关键。
当前,广东共有科普专职人员近1万人、兼职人员近7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13.7万人,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各党支部、科室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和科普宣传情况纳入支部评先评优考核体系,激励医务人员讲科普。
聚集人才、强化支撑,广东科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广东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广泛开展农业技术科普宣传活动,选派902个团队、2815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参与驻镇帮镇扶村,实现粤东粤西粤北12市及肇庆市共901个重点镇全覆盖;完成高素质农民线下培训710多万人次,全省高素质农民总量达130万人。发动大学生返乡开展科普宣教,全省140余所高校、45余万大学生参与。
为推进教育改革,广东还深入实施“馆校结合”科普育人工程,通过“请进来”方式积极引进优秀科普机构、科普人才开展科普类课后服务,推动科普教育融入课堂,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如深圳市实施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科普教育学分制;东莞市创建170个科普标兵(示范)社区、96所科普特色学校,带动全市数百所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蓬勃开展。
(原标题《广东注册科普志愿者达13.7万人》)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刘琨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