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信邦制药生产车间。
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黔南州的一颗明珠,也是深圳对口帮扶工作中成效显著的经典案例。
借助深圳市经济合作基金贷款500万元,信邦制药顺利建成了银杏浸膏生产线和GMP生产线,开发中药材基地3万余亩,带动当地1.73万户农民脱贫致富,成为黔南州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公司总资产达上百亿元,实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近日,本报“大局”采访报道组一行来到黔南州罗甸县,走进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固体制剂生产基地,发掘信邦在帮扶中快速成长的故事。
“深圳当年资助的500万是雪中送炭!”
“深圳市对口支援办公室作为股东之一,见证了公司的两次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建光真诚地说,短短十年时间,从一个单纯制药厂发展成为黔南州第一家上市企业,再到总资产逾百亿元、下属30余家控股企业的一体化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集团,信邦制药的成长与壮大离不开深圳市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2000年,信邦制药获得深圳市对口支援办公室500万元的资金资助,及时补充了流动资金和生产线改造项目的投资需要,保障了公司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这500万元真是雪中送炭啊!”刘建光向记者感叹,没有当时深圳的资助,信邦制药不会走上市场化的道路,也无法成就现在的信邦制药集团。
2003年,深圳市对口支援办公室参与了公司的增资扩股,将借款转为股权,有效降低了公司的财务成本,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其后,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创新升级,顺利由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2010年4月16日,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黔南州首家、贵州省第18家上市企业。
发展迅猛吸引当地人回家就业
在生产基地,记者看到,包装车间内的全自动生产线上,一盒盒药剂自动完成了包装,工人们在一旁忙碌地分拣着。
生产制剂部主任谢雕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信邦制药,他告诉记者:“我是贵州人,毕业后就想回家工作。信邦是一个发展迅猛很有前景的公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发展平台。”
在生产车间,记者还见到了负责中药材搅拌的“90后”工人丁诗锐。2年前,他退伍后经朋友介绍进入信邦制药。“在这里,每天工作8小时,还有双休,每个月4000元的收入,在贵州是相当可观呐,很多战友退伍后到外地打工收入还没我高呢。” 丁诗锐笑着对记者说,“我家里条件很一般,这里待遇不错,找到这份工作,父母都很高兴。”
信邦制药领跑贵州医药行业
“公司的益心舒胶囊、脉血康胶囊等主要产品在市场上很畅销。”谢雕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近几年,益心舒胶囊等信邦制药的主打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逾20%。其中,益心舒胶囊和脉血康胶囊增速更是在40%以上。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解决胶囊剂产品量产的瓶颈问题,3年前,信邦制药投入7900万元配套扩建胶囊剂生产线,产能由11.5亿粒/年扩大至18亿粒/年。
刘建光告诉记者,罗甸生产基地现有12条GMP生产线,拥有国药准字号品种67个,其中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品种38个,列入2012年版“国家基药目录”品种17个,并建有遍布全国的立体化营销网络。
目前,公司注册资本17.04亿元,总资产107.98亿元,下属30余家控股企业,员工5000余人。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57亿元,净利润2.43亿元,成功转型为集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医药流通为一体的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集团,领跑贵州医药行业。
编辑 黄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