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我国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日前,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和福田区精神康复者家属资源中心当日下午在莲花北村中心广场共同举办了义诊宣传活动,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和精神障碍患者表演了舞蹈等文艺节目,并义卖自制小手工艺品,区慢病院心理科医生则在现场为居民提供咨询。
据了解,我国现有精神病患者1600多万,精神病患病率已达13.47‰。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负担正在以显而易见的势头增长,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精神疾病的范围广泛,病情又有轻重不同,通过按时按量服药,病人几乎都能康复到具备生活的能力,目前世界上普遍鼓励病人回到社区康复,与社区及人群互动,病人的社会功能就不会退化,即使是重度的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也能为社区做出贡献。很多人对精神障碍患者有误解,少数病人发生暴力或者伤人行为,如果在社会中建立起积极协助病人获得医疗和社会服务资源的系统,控制好病人的病情,这些悲剧就能尽可能避免。
近年来,福田区残联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福田区精神康复者家属资源中心为福田区精神康复者及家属提供完整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社会、职业、心理康复服务,并面向社会进行精神健康知识普及和社区宣传活动。提供的服务包括心理咨询、手工艺制作、各类兴趣班(唱歌、跳舞、烹饪等)。据福田区精神康复者家属资源中心一位义工介绍,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包括精神康复者,他们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大部分都能和其他人和谐相处。通过各类互动,促进精神康复者的再社会化,增进了患者家庭的和谐。
【读特新闻+】
心理健康靠什么
心理健康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思想境界,树立科学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比如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其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人最终要面向社会,要步入社会,要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人际交往,增进人际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正视现实,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