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中心新生大熊猫宝宝来啦!来看熊猫妈妈如何待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21 12:03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最新发布,5月底,大熊猫“鑫鑫”在四川卧龙神树坪基地顺利诞下一只雌性幼崽。这是今年熊猫中心圈养大熊猫产下的第一只幼崽。

2023年熊猫中心首只大熊猫宝宝诞生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我现在就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眼下进入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季。这里是有一只刚刚出生20多天的熊猫宝宝,还有十几只正在待产的熊猫妈妈,这个基地里一共有80多只熊猫,它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呢?熊猫待产又有些什么特别之处呢?咱们赶快去看看。

今年2月下旬,雌性大熊猫“鑫鑫”和雄性大熊猫“华阳”自然交配成功。过了两个月左右,“鑫鑫”出现减食、活动量增大等妊娠表现,5月28日出现产前行为,5月29日在卧龙神树坪基地诞下一只幼崽。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 魏荣平:熊猫妈妈在我们员工的精心照料下,现在是母子平安,幼崽生长发育良好,已经黑白分明了。幼崽的话,我们每五天会取出来进行一次体重监测,目前体重已达到了721克。

大熊猫“鑫鑫”进入妊娠后期后,熊猫中心繁育团队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和现场观察,全程监测“鑫鑫”生理行为,及时分析研判大熊猫及其幼崽健康状况,为其顺利繁育提供保障。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饲养师 王锐: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对“鑫鑫”产后的恢复管理,以及新生幼崽全方位监测,及时作出饲养调整,以确保大熊猫母子健康平安。

记者探访 看熊猫妈妈如何待产

随着第一只熊猫幼崽的出生,熊猫中心迎来今年大熊猫的繁育季。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去看看熊猫妈妈如何待产,熊猫宝宝怎样茁壮成长。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这里就是基地的繁育园,又称为熊猫的产房,今天我们就去看一下熊猫妈妈们的待产情况如何。

目前,在熊猫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里,还有十几只待产的大熊猫妈妈,中心的繁育团队正在24小时轮流值班,全面监控待产“准妈妈”的身体情况。圈养大熊猫在生产前的两三天就开始减食,甚至不吃不喝,为分娩做准备,所以就更需要工作人员照顾。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 魏荣平:在圈养的条件下,熊猫妈妈所有的起居,我们人都可以照顾。产后的话,我们24小时以后就给它提供饮水,包括给它补充一些竹笋竹叶,让熊猫妈妈尽快恢复体力,来更好地照顾幼崽。

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大熊猫宝宝,会被熊猫妈妈紧紧地抱在怀里,为保证大熊猫宝宝能吃上母乳,饲养师们会日夜守护,为大熊猫宝宝的成长发育保驾护航。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 魏荣平:我们的饲养团队也通过监控,24小时对它进行监测,保证母亲在抚育的过程中不出现意外。

熊猫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攻克大熊猫繁育难题后,创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目前,中心通过加强谱系管理、划定核心圈养种群、科学制订大熊猫配对计划等优生优育技术,已经实现了圈养种群从数量优先到质量优先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打破“孤岛” 推进生态廊道建设

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其中四川片区占公园总面积的八成以上。眼下正是大熊猫繁育的季节,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打破不同种群间的“孤岛”,大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方便野生大熊猫寻亲访友、恋爱相亲。

野外调查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导致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25个种群因熊猫数量少,存在灭绝风险,建设生态廊道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原则,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后,四川各地持续发力,推进栖息地连通成片,变零为整。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杨志松:通过近几年的监测,廊道附近已经有野生大熊猫出现,同时其他的野生动物出现的频率也在增加,也就是说廊道的建设为小种群交流、避免灭绝风险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在广元剑阁,为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当地积极保护蜀道古柏翠云廊,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与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保留自然风貌,全面修复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证栖息地的完整连通。

截至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从北到南已规划建设了黄土梁廊道、土地岭廊道、喇叭河廊道、小相岭廊道等11条生态廊道,恢复了包括生态廊道在内的26.56平方公里大熊猫栖息地。一条条生态廊道连通一座座孤岛,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大熊猫的“王国”得以兴旺,多彩世界由此生生不息。

(原标题《熊猫中心新生大熊猫宝宝来啦!来看熊猫妈妈如何待产》)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