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深圳市福田区建筑工务署举办的红色史诗党课教育活动举行第八次主题讲座,主题是“追寻红色基因”系列党课之“中国力量建筑奇迹项目”——四渡河大桥。主讲专家为四渡河大桥建设项目创新攻关的亲历者王崇旭。
高山峡谷,600米高的四渡河大桥难在如何架起第一根工程先导索上。如何让先导索跨越超过1000米的峡谷达到对岸,成为最大的难题。项目总经理王崇旭率领团队首次运用火箭发射运送先导索,解决了大桥工程卡脖子难题。这是项目亲历专家日前带给福田区建筑工务署党员听众的震撼场景。
填补世界级空白
年逾七旬的王崇旭在造桥界被称之为“建桥鬼才”“当代桥圣”,40年间从西部开发到三峡工程建设,参与建造的高难度桥梁达38座之多。王崇旭在四渡河特大桥建设施工期间为項目总经理、时任中交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华南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在职期间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交通运输部科技英才、2013年~2014年全国十大桥梁人物、教授级高工。
2006年10月9日,经央视现场报道,中国动用火箭发射技术架设四渡河大桥,这一独特的造桥方法让全世界震惊,中国基建征服了又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填补了世界级的空白。在湖北恩施和宜昌的交界处,四渡河所在的峡谷深不见底,两岸都是悬崖峭壁。首先要向对岸投送一条重量和直径都相对较小的软质绳索,后续才能架设更重的钢缆进行工作,而这个绳索就是先导索。经过论证,人力、畜力、直升机等办法都否掉了。
就在所有方案受阻之时,王崇旭病了一一他在考察现场摔倒加上风寒受凉,只得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先导索的问题仍反复在他脑海中萦绕,王崇旭常常看着输液管里静静滴落的药水发呆。而输液管+针头的场景让他产生了火箭运送先导索的头脑火花。为此他先后求助多所军队院校,联合攻关反复实验,发送跨度从500米,到800米,再到1200米。经过精心准备,现场发射一举成功。施工期间王崇旭带领团队创造了多个国内和世界记录:恩施岸为重力锚,宜昌岸采用隧道锚,是当时在建的世界最大隧道锚;加劲梁吊装采用900米跨径缆索吊,为国内第一;桥面2.41%单向坡,居悬索桥世界第一。后续多座同类型桥梁运用了这一技术,并推广运用于各类民用建筑及抗震救灾之中。
与民生工程项目人员交流
讲座期间王崇旭与党员代表和民生工程项目人员进行互动交流。现场提问包括如何处理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的动态平衡?如何在施工阶段进行应变性设计?如何把握工程造价和工程周期?福田区建筑工务署一线人员表示,四渡河大桥项目带来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应变方案,对基层民生工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示性。王崇旭向福田区建筑工务署负责人赠送了聚焦四渡河大桥建设施工的图文画册《云端天桥》,并在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该署举办的红色史诗党课教育活动海报展。
福田区建筑工务署负责人表示:“听完这堂课,我们要向经典致敬、向前辈致敬,向四渡河大桥建设团队学习致敬。我们要结合福田区情实际学习国内重点建设工程的先进案例。福田处在深圳中心区,是大湾区的核心门户,民生建设正在向高质量高品位迈进。2023年全年,福田区计划新开工项目90个以上、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民生建设项目均创历史新高。要立足职能职责,结合学习借鉴红色史诗案例,做好事关福田区‘三大发展新引擎’和民生工程等全局性调研,做好破解复杂项目难题的对策性调研和新发展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把案例学习和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推进项目的实际成效。”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麦苗茵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