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城中村学校"组团式"共建先河,福田城中村学校"变身"

​ 读特记者 秦小艳
2017-10-10 15:01
摘要

从入学率相对较低到学位供不应求,福田的城中村学校正在发生蜕变。随着日前福田区引领全国率先建立的“城中村品牌学校创建联盟”、城中村学校品牌建设工程等多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辖区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互联互通。

从入学率相对较低到学位供不应求,福田的城中村学校正在发生蜕变。随着日前福田区引领全国率先建立的“城中村品牌学校创建联盟”、城中村学校品牌建设工程等多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辖区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优化整合,城中村学校逐步实现教学环境、质量和品牌的升级,教育供给体系全面优化。

提质改造城中村学校变优质学位

位于竹子林片区的竹林小学是福田区第一批城中村提质改造学校,随迁子女众多,开办以来社会声誉不高,入学率相对较低。2016年5月,福田区将新成立的教科院放在了竹林小学,并将学校更名为教科院附小,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格局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

“学校变化很大,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了。”金众小区居民谢女士感慨地说。随着学校综合评价和周边居民认可度的提升,今年,这所曾经招不满的学校学位供不应求,扩招2个班。

随后,福田区将片区内的竹林中学、竹园小学进一步整合,更名为(福田区)教科院附中、教科院二附小,借助教科院智库的力量,使得竹林片区一跃成为福田区的优质学位片区。

“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同样高质量的教育,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实现优质均衡教育发展目标的应有之义。” 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表示,为提升城中村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教育质量,全面优化教育供给体系,福田通过资源整合提力、校园环境提亮、特色课程提优、教学水平提质等四方面整体提升城中村办学品质。

区内名师与城中村学校教师“结对”

被评为今年深圳“年度教师”之一的福田区天健小学的曾海玲老师,前一阵子来到南华小学给老师们作讲座。钟艳榴老师感触颇深:“除了专业上的指导,名师们的不断来访,给城中村学校带来了活力,令老师们深受鼓舞。”

福田区共有18所城中村学校,其中,以流动儿童为主的非户籍学生达70%以上。部分学生家庭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父母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心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学校教职工心存畏难情绪,难以获得成就感。

为此,福田区开展区名师工作室召集人分别与城中村学校教师“结对”,通过研修互动,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专业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开设适合城中村学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需和特色课程。

针对城中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教学压力大等问题,福田还建立教师队伍结构性区内调剂与补给制度,引导优秀教师到城中村学校任教,同时加强对城中村学校的智力支持与智力帮扶。

推进品牌建设实现“一校一特色”

“机器人科技给原本平凡的我打开了另一扇门。”入读皇岗中学前,来自来深建设者家庭的朱蕾没有真正接触过机器人科技,在李貌老师的带领下,这位曾经有些腼腆羞涩的男孩,自信从容地站在了国际领奖台上。

随着城中村内学校品牌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享誉全国的皇岗中学的科技教育得到了更集中系统的发展。该校专门配置了3间科技教育工作室,为对机器人创客等感兴趣的孩子搭建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机器人创客教育》,该课程获评“深圳市中小学好课程”。

据介绍,自城中村品牌学校创建联盟成立以来,各城中村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不断丰富和教学设施日益完善,教学品位也大大提升,逐渐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文化”品牌效应。

 编辑 刘彦

(作者:​ 读特记者 秦小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