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梵高”回到大芬村:画工成画师,解码大芬油画村升级之路
深圳晚报记者 白雪
2023-06-06 15:53

当深圳地铁3号线缓缓进入龙岗大道高架运营路段,往下看楼房错落不齐的城中村却绘满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巨幅墙绘。这里就是深圳市大芬村,三十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只有0.4平方公里的客家村,三十年后这里有个响亮的称号:中国油画第一村。

一个小小的村落聚集着超过1800家工作室,8000名画师。这里曾以批量生产油画一时远销海外,占得中国装饰画出口半壁江山,也曾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经历挫折,走上“两面开弓”的成长之路。从客家村落到油画工厂再到原创艺术引擎,大芬村三十年间的身份转化,成为中国艺术创意产业转型的样本与缩影。

创新困局:批量复制油画,大芬村陷入“低价陷阱”

最初大芬村的崛起,与生产力转移密切相关。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看中大芬村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区位优势,便带领学徒在大芬批量化复制生产油画,销往海外。

久而久之,全国各地的画工便聚集于大芬村从事油画临摹,泥瓦匠、建筑工人在大芬村有了转身成为学徒、画工乃至工作室老板的机会,大芬村也成了名声在外的油画村。有数据显示,鼎盛时期中国生产了欧美市场70%的油画,而其中就有80%的油画来自大芬村。

被誉中国油画第一村的深圳龙岗大芬村。深圳晚报记者 刘畅 摄

纪录片《中国梵高》的主人公赵小勇便是大芬村“油画工厂”的代表人物。1996年赵小勇他来到大芬村从学徒做起,上手画画。由于梵高仿作最为好卖,于是赵小勇画遍了梵高所有作品,最后干脆在大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了大芬村里最会画梵高的那个人。

“当时我几乎把梵高所有的作品都画过了。《鸢尾花》《向日葵》我都画了两万幅。订单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差不多可以画10幅梵高的画。”赵小勇在纪录片中说道。

大芬村有无数的赵小勇,有的人专画梵高,有的人专画莫奈,他们的产品与原作品极为相似,却唯独没有自己的风格。长期行画模仿产业使得大芬村陷入了画工报酬低、创新能力低、产品议价能力差的创新困局中。

一家大芬村的画师告诉深晚记者,90年代大芬村几乎都是“流水线作画”,有人只负责打底、有人只负责画人物眼睛,最后将画作组装起来,批量出售。在批量化生产道路中,大芬村和画师都意识到如果没有创新,将会造成价格低、创新能力弱的产业恶性循环,由此,大芬村不得不开始探索原创。

蜕变前奏:硬件升级,发力原创

2010年前后,大芬油画村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前奏,位于大芬油画村中间地带的大芬美术馆拔地而起,成为了集展览、研究、收藏、公共教育、艺术讲座等公共文化推广于一体的公益性美术馆。同一时期内,大芬油画村内原本遍布街巷的电线、坑坑洼洼的道路也得到整改。“油画村一步步变靓的样子,我都历历在目。”一位在大芬油画村经营画框生意的胡女士说道。

大芬油画村不只是外表“换新颜”,其内核也从批量复制变成了原创力。以前靠批量生产油画维生的一批画工,转变成了真正富有创造力的画师。据曾任大芬美术产业协会名誉会长的周峰介绍,做原创已经成为大芬村的发展趋势。

据深晚记者了解,近年来大芬村抓住了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风潮,成为了面向全国的装饰设计画策源地。一人心电商总经理叶智绘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芬村有非常充足的油画产业基础,自己仅花了3个月就在大芬村完成了货源渠道、店铺测试等工作,随后他们就与大芬油画村的画师合作,面向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联合创作,一起实现消费者天马行空不过的创意,让艺术品走进小家庭的同时,释放更多的产品价值、艺术价值。

“最近我们就和大芬村的画师们共同做了丙烯肌理画,利用丙烯颜料+石英砂进行内容创作,从而以不同的材质表现出画面的立体感。海浪会有更多层次感、海滩会有沙砾感,山峰也有层峦叠嶂的质感。” 叶智绘说道。

一人心电商油画类目店铺创作的丙烯肌理画。受访者供图

终于,在以原创力为生产力的浪潮下,来大芬村找原创的商家多了,赵小勇告别了“梵高”,不再靠临摹大师作品,反而画起来了身边人、身边事。而一些慕名而来学习临摹画的学徒在大芬村也找不到“画工师傅”,对方回复:“现在都已经画原创了。”

据深晚记者了解,目前大芬油画村已聚集了原创画家400余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0人,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92人,这些人才为深圳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创品牌,营造艺术气息的都市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升级之路:向上打造高端展览,向下沉淀市民生活

时间来到2023年,如今的大芬油画村不仅是来深游客体验绘画乐趣的热门打卡地,同时也正在成为高端展览汇集地的代名词。今年2月,著名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的华南首展在大芬美术馆开展,吸引了众多深圳市民前来参观。

此前,在大芬油画村还举办过两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五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大芬本土艺术家推广工程展等百余场原创高端展览,同时,在大芬油画村还落地了国际青年美术家部落,为油画村的青年美术家提供公共艺术馆、创作工作室等平台,让原创画师的创意与想法能在大芬油画村真正落地生根。

多家媒体记者应邀走进深圳大芬油画村特色文化街区探访,参观大芬美术馆举办的作品展。 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一面是向上突破,举办高端展览与世界艺术大师接轨、竭力推广大芬艺术人才走向国际舞台,另一方面大芬油画村则向下沉淀,将艺术+产业融入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让艺术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走进大芬村,街边的小店门口都支着画架供来往的参观者现场作画,夜色初上,人群涌进大街小巷里的潮玩店、艺术手作店,开启属于自己的艺术探险。

据一家大芬油画村潮玩店老板李先生介绍,自己的店铺是将潮玩和DIY结合的体验店,游客可以发挥创意,在商家的指导下,将发夹、石膏娃娃画成个性化的手办。“这种艺术体验很受年轻人喜欢,周末过来体验基本上要排队。”李先生说道。

目前大芬油画村已经有超过1800家画廊及相关产业门店,涉及油画、书法、陶艺、刺绣、雕刻等各类艺术产业相关门店,其艺术产业辐射到周边地区及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超20000人,带动大芬村形成了以艺术为主的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经济。

从批量生产的油画工厂到中国艺术引擎,大芬村的蜕变并不是偶然,就如同大芬村村民向记者提到的,住在深圳,村民成了艺术从业者自己一点也不意外。或许,深圳这座城市极高的创新浓度,早已在悄然中,让大芬油画村的转型升级之路成为了一种必然。

(原标题《“中国梵高”回到大芬村:画工成画师,解码大芬油画村升级之路》)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关越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白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