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天地绘就青春人生,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田野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岳青
2023-05-30 19:27

“向海洋要食物、向土地要产能,将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将智慧结晶和丰收硕果留在村屯农家!”火热的五月,一千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整装待发,迈步走入广阔的乡村天地。

这是2023年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启动后,广东青年行动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南粤青年积极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他们赴田野,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他们将知识和热爱、梦想和勇气装进行囊,在青春新赛道上与时代同频共振。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团队成员下塘捕鱼,切身体会渔业养殖

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曾经的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将青春的靓丽的色彩注入生机勃勃的田野中,传统农业便一改原貌,呈现出精彩绝伦的画面:收割机能智能调节收割倒伏的作物、无人旋耕机在风雨中奔波、运粮车满载着新农人丰收的喜悦……这一切源自一场场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华南理工大学团队成员在良种育苗基地选苗

广东青年在南粤大地上正在种“一种很新的地”,他们发挥所学所长,将科技创新融入传统农业,为乡村发展续上动能,尽情挥洒着自己火热的青春力量。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竹梦实践团队为罗定市泗纶镇恒兆蒸笼有限公司去青流水线的工人们研制出一款新“武器”——“竹子自适应去皮机”。竹梦实践团队深入罗定市泗纶镇恒兆蒸笼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时对工人们精湛熟练的竹制成品制作工艺印象深刻,但是制作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十分不易,工人们要削出一条厚薄均匀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竹节,稍有不慎就会划伤手部。经过多次的尝试和改进,团队成员研制出的竹子自适应去皮机,机器可以对不同品种和不同规格的竹料进行去青加工时,都可以实现自动调节切削深度、角度和速度。

“好爱!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手指会因为给竹子去青而受伤了!”工人们很高兴,这项技术的落地应用,既能解决人工去青易伤手、乡镇劳动力不足、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又能提高去青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在家创收。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对高校学子们最好的鞭策,他们在一线用行动践行着使命。华南农业大学“无人农场”团队采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和融合定位算法,实现拖拉机无人驾驶、自主作业;中山大学“智渔时代”团队扎根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以基因编辑为核心技术的优质鱼苗,成果惠及渔民50户;广东工业大学“柚创小康”团队以“生物合成+基因编辑”催化酶核心技术,实现23万吨废弃小果的回收利用……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行动,首批100个优秀示范种子项目已经播撒在南粤乡村的各个角落,在青年学子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高校—县区”结对签约,确保项目精准对接、长期服务、考核实绩、确保实效,目前正在挂图作战,结对破解县镇村的实际产业难题1480个。

掠过乡村天地的“领头雁”

春来微风起,高质量发展号角回荡在广袤的农村天地间,掠过了成群结队的“领头雁”。

“我是吃增城丝苗米长大的。在外游历多年,兜兜转转,还是回家创业的体验最好。”生于朱村街、长于朱村街的莫丽贤是一名返乡创业代表,曾经的她是一名高薪白领,在业余时间帮务农的父母售卖农产品。

渐渐地,莫丽贤发现了商机——依托家乡丝苗米,搞一、二、三产业融合。拿定主意后她毅然褪去“都市丽人”的外衣,返乡“筑梦”。

创业之路注定充满坎坷,尤其像莫丽贤这样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在创业中都会遇到一个不可避免的棘手难题——与上一辈农人之间新旧观念的碰撞,“现代农业,除了耕作还要有一些文旅设施。老一辈人笃信:踏踏实实做农业需要‘看天吃饭’,在农业上嫁接其他板块,不仅有风险而且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莫丽贤笑道。为此她多次与家人协商,用政策、成功案例以及数据去打动家人。

在莫丽贤的长期坚持下,她成功打造了丝苗米家庭农场,搭建了农场生活圈和客户群,建起自己的电商平台,现已拥有16人的运营团队。3月1—14日的油菜花盛开期间,莫丽贤带领团队通过“政府造景+农场造势”的方式,累计接待游客近万人,带动经济超过20万元,日收入最高峰达4万元,这大大改善了乡亲们的结构性收入,也有效调动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

作为一名返乡青年,莫丽贤为村里带来了稀缺的外部资源和开阔视野,她的工作也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在莫丽贤看来,乡村振兴的赛道很多,无论是专业种植、社会化服务、科技人才技术输出还是农文旅发展,各个细分链条都需要更多有见识、有魄力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返乡创业青年李雪艳在田间工作

像莫丽贤这样,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的青年人还有很多。90后青年李雪艳回到家乡英德,致力发展家乡蚕桑产业,一手打造出“链嘉乡”品牌;潮汕青年李金熔,和团队伙伴成立“山水田园项目”,探索电商平台和乡村旅游研学新形式;中药学专业毕业的李宏钟,回到家乡湛江市坡头区,用中药解决鹌鹑养殖难题……目前,“领头雁”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在全省范围累计培育超8万名“领头雁”,带动近6万名农村青年就业。

“作为广东‘领头雁’的一员,我将努力践行属于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青春风采,为乡村种植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来到广州从化创业的青年黄德仰是“荔缘科技-多酚荔枝茶”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未来的发展,他充满干劲,满怀期待。

在志愿行动中书写精彩人生

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黄振国,毕业后毅然加入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在阳江出生的他如今正式成为当地一名乡村教师。

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是广东省规模化引导青年返乡入乡投身乡村振兴推出的重要举措,旨在招募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市、肇庆市以及惠州市龙门县的乡村开展2至3年志愿服务。这项行动早在2021年已经发起,2023年起更是实现常态化在岗志愿者1万名。

“最开心的事情应该是看到孩子们听着音乐,微微摆动着身体齐声合唱。”在阳春市合水镇中心小学支教的袁悦立志做一名音乐老师。曾经,在城市长大的她对于农村生活非常陌生,对于农村的教育环境的印象,还停留在影视作品里土坯房的教室,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

“来到这里,环境还是非常好的,一应设备都很齐全,真正缺的是好的老师。”袁悦回忆,刚来到乡镇,她发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由于音乐老师的缺失,孩子们的音乐课大部分由班主任老师代课,随便听听歌就结束了,导致孩子们对音乐没有太多的热情。面对这样的情况,袁悦改变了教学方式,一字一句地教他们学唱歌曲,并带着他们认识简谱,学会看音乐书上的谱子。

在阳江阳春石望镇新和分校,希望乡村教师黄振国和学生讲故事

文化是魂,育人无声。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袁悦以一场精彩的古筝表演唤醒了孩子们沉睡已久的音乐细胞,据说表演结束后,有一个女孩告诉袁悦,看了老师的表演,她希望有一天也能和老师一样演奏优美的乐章,于是决定去学古筝了。袁悦骄傲地说:“这事让我的感触非常大!我觉得也许我的出现,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即使是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点火种,我相信也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天。”

不管是用音乐启蒙孩子们的袁悦,还是在村口的大榕树下给村民普及反电信诈骗知识的袁湘琳,一批批广东热血青年在时代的感召下,走上乡镇讲台,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各地更多孩子们的心中。

(团省委供图)

(原标题《在乡村天地绘就青春人生,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迈步走入广阔乡村》)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克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岳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