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坪山一起文学 | 央华戏剧创始人王可然:人性的问题恰恰是艺术作品最美妙的部分
晶报记者 余梓宏
2023-05-27 19:59

5月27日上午,书话坪山之“和坪山一起文学”主题沙龙在坪山大剧院“黑匣子”小剧场举行。央华戏剧创始人、艺术总监王可然作为主讲嘉宾,以“我们都是雷雨后”为题,与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展开一场精彩对谈。

也许你对王可然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你应该熟悉他的一系列创举:王可然在2008年创立了央华戏剧,并且将其打造成目前华语戏剧中最负盛名的戏剧艺术创作高地之一;作为央华戏剧创始人、艺术总监,王可然缔造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戏剧作品,是《如梦之梦》《冬之旅》《犹太城》《雷雨》《雷雨·后》等热门话剧背后的重要舵手。

值得一提的是,央华连台戏舞台剧《雷雨》《雷雨·后》将于6月10至11日登陆深圳。《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里程碑,不同时代的观众依然能从这部作品里感受到人性的力量、情感的共鸣,因此本期“和坪山一起文学”从“我们都是雷雨后”谈起,着力讲述戏剧是如何拥有穿透时代的魅力的。

“只有完美的人,才不需要艺术”

《雷雨》由曹禺写成于1933年,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里程碑,今年正好是剧本诞生的90周年。活动之初,胡洪侠向现场观众提问,“有多少人在课本里学过《雷雨》?”现场观众大多举起了手。对此,胡洪侠向王可然提问:对于这么一部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央华版的《雷雨》《雷雨·后》能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新鲜感受?

王可然说,他一开始读《雷雨》剧本和看戏剧版的《雷雨》,感受和大部分人一样,“封建社会害死人”。但随着多年阅读的过程,王可然不断思考和感知它,发现了《雷雨》中的文学形象深刻地抓住了感情和人性原本的面貌,因此《雷雨》也在一点点地抓住王可然。“在往前走的认知中,回过头会看到经典原来如此丰富。”而王可然和他所创办的央华戏剧,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制作戏剧标准,就是做出来的戏剧要对当下的人“有用”,这也让他感到有使命去重新打造全新版本的《雷雨》。

虽然《雷雨》的故事耳熟能详,但在排戏的过程,王可然发现,不同时代的演员对于《雷雨》中的人物角色会有自己的诠释方案,而这些诠释方案恰好也表现了雷雨的故事文本的包容性,能够包容我们的认知不断往前走,不断重新去诠释这个故事。“经典的厉害在于不同时代的人在不同的环境去解读它,它还有着永恒的人性的复杂。”在王可然看来,只有完美的人,才不需要艺术,而人性的问题恰恰是艺术作品最美妙的部分,“艺术就是在表达问题中,给所有身处问题之中纠结而苦恼的人带来往前走的信心。”

王可然说,央华版的《雷雨》给出了一份与过往彻底不同的表达方案,提炼出《雷雨》与当下密不可分、仍值得被感知的生命力,它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理解身边世界的视角。

王可然还提到,央华版《雷雨》《雷雨·后》邀请了法国著名戏剧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执导。作为国际一流的戏剧导演,埃里克之所以选择导演一部中国的经典戏剧,也是因为感受到了《雷雨》所蕴含的世界性的人性语言。这也让王可然感慨,虽然90年过去了,但《雷雨》仍能够带来世界性的认知和荣光,这是中国戏剧人的骄傲。“而我所能践行的,就是努力把《雷雨》做得更加丰富、丰满、多维、多层,让诸位看到伟大的经典,从不同角度给更多的人带来共鸣的机会。”

戏剧有一种“白日做梦”的能力

“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戏剧一直以自己的舞台方式参与文明的创造进程,从未因技术或灾难而缺席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戏剧一直并将继续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坚韧地进行对于希望的探索,在人类文明中拥有自己不可或缺的位置。”王可然在其著作《一切为戏剧》中写道。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进过剧院,为什么说戏剧不可或缺?”胡洪侠现场向王可然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王可然回答说,现在有这么多的娱乐方式,为什么大家要把自己重要的业余生活放到剧院里?“只有一个道理,那就是剧院里有好戏抓住了他。”

而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全世界不同的文明中,都一定会有戏剧形式的存在,因为戏剧有一种“白日做梦”的能力,能帮助人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时(包括对死亡的恐惧),提供一种独有的解答方案。

并且,社会中始终存在一群在灵魂上对痛苦有着天然敏感的人,他们往往能更好地感知世界,也更加富有影响力,而戏剧能给予他们最深刻的回应和最温暖的艺术建议,“戏剧能在那一个晚上,至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方向,让我们减少一点人生的不确定性。”当这样一群人被吸引进入剧院后,就会带动更多的人进入剧院。“从20年前剧院送票未必能把人拉来剧场,到现在大家都有买票来看戏剧的习惯,这说明了把更多原本属于剧院的人吸引了过来。”

在互动环节,有观众提问:“有一些很有名、获了很多奖项的剧,我看完之后感觉它好像没达到应有的高度,问题是出在了我身上,还是在剧身上?”王可然回答说,任何作品都会有差评的声音,包括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剧,在网上的评分也不高。“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判断,既不要相信获奖、也不要相信差评,相信你自己是对的,相信自己喜欢的。”王可然建议,如果一个人看了5部以上的戏剧作品,就会慢慢形成自己选好作品的能力和方案。“看一部剧,能让你花的这段时间过得更有滋味,因为戏剧的各种功法,比如音乐、比如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服装舞美灯光,都是为了让你打开自身的感受,在未来可能让你的品位多了一点点判断力。”

活动末尾,王可然与听众们交流互动,精彩解答关于戏剧的问题。王可然向坪山图书馆捐赠了《一切为戏剧》书籍作为纪念。

“书话坪山”主题沙龙活动是坪山区出品的重磅品牌文化活动,已成全国名家荟萃之地,是一个具有鲜活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与精神符号,活动聚焦书籍阅读与文化分享,在全国范围邀请学者、作家带来讲座与对话,注重思想碰撞与交流,旨在以文化引领思考,以分享共振智慧,让阅读改变生活,让文化照见未来。本季“书话坪山”以“和坪山一起文学”为主题,由坪山区委宣传部、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坪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坪山图书馆、深圳晶报传媒有限公司承办,邀请蔡东、叶兆言、徐扬生、韩少功、毕飞宇、北岛等10位知名文学作家和学者陆续走进深圳坪山,以文学为名,带来10场高品位、高品质的主题分享和现场互动交流。

坪山坚持以文营城,创新推进文体进“四区”(园区、厂区、社区、校区),实现优质公共文体资源在服务场所、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的四大转变,让城区的全体居民近距离感受到坪山文体的亮点与成果,浸润滋养在文体春风里。今年,坪山区进一步优化完善精准服务机制,邀请一批文体名家进“四区”、组织一批赛事活动进“四区”、促进一批平台资源进“四区”。“书话坪山”之“和坪山一起文学”继邀请著名作家叶兆言走进校区后,在本场活动中邀请知名戏剧制作人王可然走进坪山大剧院,创新实现坪山文化聚落文化活动的同“坪”共振,让城区居民能近距离感受到坪山文体的亮点与成果,有力满足市民公共文体服务新期待。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