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包容性与包容性设计
​贰宏
2023-04-30 07:02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误配:包容如何改变设计》 [美]凯特·霍姆斯 著 何盈 译 后浪·上海三联书店 2023年2月版

之前在某书看到个视频,博主说自己越来越不敢进入那些日常生活范围内的街边店铺;因为它们变得越来越网红,聚集着衣着鲜亮的潮流人士;而自己与此格格不入,那些店门仿佛挂着隐形的“禁止入内”。

视频是一种调侃的表达,但背后释放出来的信息其实是“排斥”和“不包容”。这些网红店划定了一个隐形的圈子,让一部分人很难进入。与之相反,面对大众的便利店以其“包容性”,越来越成为城市的“疗愈空间”。

这样的排斥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需要小孩爬到台面上才能够到的洗手盆,一份看不懂的点餐菜单、一个需要用户搜索教程才知道如何使用的软件。种种问题,促使设计师们、决策管理者们更加重视包容性设计。

曾担任微软包容性设计的首席总监的凯特·霍姆斯,因此撰写了《误配》这本书,围绕设计的包容性展开讨论,希望给设计师和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就“如何应用包容改变设计”提出了实用建议。

从公厕到手机,排斥很常见

在我国现行的设计规范中,无障碍厕所是公共厕所必须配备的;和以前相比,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那些无障碍厕所的使用率并不高,是因为身体受限人士比较少吗?并不是,而是他们也许根本无法到达、无法出门。包容性设计关联着社会各个环节,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现“排斥”,整体便可能失效。

“排斥”也出现在科技领域,所谓的“正常人”身上。苹果公司早期发布他们的健康应用程序的时候,号称功能全面,几乎能跟踪一个人所需要检测的所有健康指标,体重、血液、心跳,但唯独不包括月经;而他们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才纠正了这个错误。

“被排斥”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排斥”会快速而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什么样的设计,是包容性设计

包容性设计并不意味着设计一件所有人都能用的东西,而是设计多种让大家可以与之交互的方法,让每个人在设计中找到归属感。

什么样的设计是有包容性的呢?我们拿游戏来举例子。

某款游戏,虽然在“战斗”中强调操作的灵活度和速度性,但一些手部能力受限的玩家依旧可以通过非战斗性角色而参与到游戏社会之中,比如打造装备、提供补给等。这样的游戏设计就比只能依靠手柄操作、强调手速的游戏,更具有包容性。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为所谓的“正常人”设计的,但因为这些设计有着照护脆弱人群的包容性,而最终被更广泛地使用。字幕的发明是为了帮助聋哑人群,触摸屏是因为发明者有腕管综合征。

可见,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益于包容性设计。

包容性设计,不要施恩者心态

不少关心弱视群体的设计,设计者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存在着一种施恩者的心态,对“弱视群体”标签化、单一化,而非真正了解他们的协作方式、交互形态、情感需求等等。这其实是一种能力偏见。

戴上眼罩来模拟失明,永远不等同于失明。眼罩会让设计师产生一种错误的同理心,特别是当他们试图用辅助物来模拟残障者的体验,却从未见过残障者或残障协作时。

包容性设计的基础,是承认人类的多样性。设计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各种使用者,了解他们的使用情景,提供更多元的交互方式,而不以设计师个人能力和偏好去解决问题。

请记住,“哪些人可以获得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戏规则”;一定程度上,设计师就是那个制定游戏规则的人。

花时间去理解人类的深度和复杂性,即便只从身边的一小群人出发,也可以帮助平衡“大数据”的劣势。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本《误配》让读者了解“排斥”存在的普遍性和包容性设计的必要性;尤其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个体的差异性,不该也无法被抹平。

(原标题《设计包容性与包容性设计》)

编辑 郑蔚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张露锋

(作者:​贰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