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45期 | 惠州廖仲恺:毕生革命,遇刺成谜
晶报APP
2023-04-21 08:58

廖仲恺从孙中山革命近二十年,是一位富有经验的革命实行家,长于宣传与财经。熟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论著,通晓欧美等国政情,对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状况,甚至社会主义都有深切的认识。历史学家唐德刚称赞说:“他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之时(尤其在中山死后),实是个才德均足扭转乾坤的政治领袖。”但在中国现代史上,他却是被人误解而不幸遇刺殒命的悲剧人物!

■蔡登山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人(今广东惠州市),父竹宾曾在美国旧金山汇丰银行工作。一八七七年,廖仲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旅美华工家庭。一八九三年,父亲病故后,廖仲恺随母亲回到中国广州,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中日甲午战争后赔款割地以和,廖仲恺深感屈辱尤甚,他放弃旧学,倾心西学。一八九六年离家赴港,考入香港皇仁书院。

廖仲恺

一八九七年,在叔父的安排下,他与香港地产商何戴的九女儿何香凝在广州结婚。此时,清廷的外交失败到了极点,内政也腐败到了极点,革命的怒潮震撼全中国,而日本留学界,尤隐然居革命的重心。何香凝为了支持丈夫实现自己的理想,毅然把陪嫁的珠宝首饰和所有的细软及家具等卖掉,连同私蓄总共“凑得三千余金”,资助廖仲恺赴日留学。一九〇二年八月,廖仲恺抵达东京。年底,何香凝也抵达,开始了夫妇二人的旅日留学生活。

据何香凝的回忆,一九〇三年他们夫妇去开留学生会议时初次见到孙中山,几天后孙中山接见他们,谈论中国的政治问题,进而论及革命,令他们十分佩服。后来他们再去见孙中山两次,表达要参加革命,他们先后认识了方声洞、林觉民、秋瑾等人。

廖仲恺与孙中山

一九〇四年三月,廖仲恺考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学习,一九〇五年,廖仲恺、何香凝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先后入会。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而作为同盟会的首位女会员,何香凝担负了革命党人的联络和勤务工作。夫妇二人在东京的家,也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一九〇六年,廖仲恺以“屠富”“渊实”笔名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发表译述美国亨利·乔治的名著《进步与贫乏》及《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一九〇七年春,他转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

一九〇九年夏毕业后回国,参加留学生科举考试,考取法政科举人,在吉林巡抚处任翻译。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广州光复,胡汉民出任广东都督,廖仲恺自吉林回故乡,胡汉民即请他担任财政厅厅长,共同致力建设广东为一“模范省”。此期间他提出“地税换契法”方案,是实行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第一人,但因省议员反对而没有通过。一九一二年五月,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兼理财政。

一九一三年八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与孙中山等亡命日本。一九一四年,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一九一五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为讨袁筹措军费,参加护法运动,致力于反袁斗争。廖仲恺的理财能力因此为孙中山所器重,党内同志也因他长于理财,此后亦以财政之责相委。

廖仲恺亲笔书信

一九一七年孙中山在广东建立军政府。一九一八年六月,廖仲恺随孙中山到上海后,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三大民权》《译序》等文章,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

一九一九年十月,廖仲恺任国民党财政主任。他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并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

一九二〇年,廖仲恺多次奉孙命赴福建漳州,帮助“援闽粤军”的建设和解决财政困难,推动粤军回师广东,驱赶桂系军阀,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十一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东。一九二一年四月七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随后又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他努力协助孙中山,力图在广东开创一个新的革命局面。陈炯明也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陆军总长、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省长等要职,掌握了广东军政大权。

陈炯明于孙中山自沪南下时,即不欢迎,而孙中山于两广肃清后,认定不能偏安,必须北伐。陈炯明反对孙中山组织正式政府及北伐行动,孙中山也不赞成陈炯明“联省自治”的主张。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四日,孙中山到达桂林设立大本营,积极部署北伐军事。自广州启行时,只由廖仲恺自广东银行提取纸币两百万元做军费。自孙中山往桂林时,陈炯明抗命形迹日渐显明,他把持广东财政大权,对廖仲恺筹集北伐经费不仅处处刁难,还暗中与北洋军阀勾结,准备阴谋叛乱。

廖仲恺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三日,北伐军克赣州时,发现陈炯明通敌谋叛的证据。因事关重大,许济即转电廖仲恺、胡汉民,详加研究。次日,陈炯明出次石龙,遂命钟秀南约廖仲恺于十五日往惠州,商谈要事。廖仲恺亦知陈炯明可能不利己,然为大局着想,他想借同乡之谊及平时与陈炯明私交尚好的关系,调停孙、陈双方,勿兵戎相见。路经石龙被陈炯明扣留,交第五路司令部看管。十六日陈炯明发动叛变,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孙中山登上永丰舰,脱险后,登楚豫舰,指挥讨逆。二十日,陈炯明派军将廖仲恺解回省城,颈系铁锁,手足均加镣铐,视若重犯,囚禁于广州郊区石井兵工厂,后经何香凝、陈公博等人多方营救,陈炯明始于八月十八日下令释放,总共囚禁六十五天。

廖仲恺书法

廖仲恺被囚禁时,自多忧国思家情怀,惟有写诗词以自遣,有《幽禁中感赋》《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诸首。从他的诗词中,学者林玲玲认为廖仲恺想到,“国民党虽有救国之心,然革命至今,仍未使中国步入民主大道,结局与军阀们所为有何不同。何以至此?最大的原因在于同志们未能始终如一地担负责任,半途即与军阀官僚妥协,无法贯彻革命主义所致。所以辛亥革命以来,约法、国会、军政府,也成为只能对付小偷而无法应付窃国大盗的‘扃鐍滕缄’而已。陈炯明的叛变,正足以反映出党的组织不周密、纪律不严谨,又如何能完成改革国家之大业。心虽欲重振雄风,可是如何才有脱离囹圄,再展抱负的机会呢?”因此当廖仲恺脱险后当即乘船赴港转沪,与孙中山重新会合,协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七日,廖仲恺与苏俄派来中国的越飞一同自上海乘船赴日,进行第一次会谈。汪兆铭曾说:“总理命廖仲恺同志和越飞同行,彼此在热海住了一月,此时东方人未知道的许多事情,廖同志便已知之甚详:如俄国的现状、俄国的东方被压迫民族之态度、和俄国何以想和中国携手之原因,都已十分了解。所以十二年春间,廖同志由东京回广州帮助总理做联俄的工作,当时许多同志怀疑,而廖同志却很勇敢很坚决去干,其中实有原故的。”

廖仲恺被囚石龙期间曾思索历次革命挫败的原因,而反思俄国革命仅六年即告成功,可见“在国家分离破碎之后,非有一致之思想与坚强之组织,难望复兴”,而中国“将来非有一强有力之大党,不足希望平定乱事”,因此俄国之法实有引鉴之处。学者林玲玲认为“适时俄国伸出友谊之手,表示愿意经济援助中国革命。仲恺并知俄国的经援不会没有目的,在《孙越联合宣言》后,与越飞到热海做进一步会谈,在得到越飞之共产主义不能实行于中国的再三保证,以及对俄国组织和情势的了解后,并不反对联俄。此外,广东财政困难,加以民初以来列强对中国采取军火禁运的措施,使广东革命政府急需俄援。”廖仲恺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廖仲恺一家人的合影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廖仲恺被孙中山指派为主席团成员。在开会过程中,坚持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成功。廖仲恺说:“如对于我们的主义能服膺,革命能服膺,则一切皆可不生问题,且加入本党的人,我们只认他个人的加入,不认他团体的加入,只要问加入的人是否诚意革命的,此外即不必多问。此次彼等之加入,是本党一个新生命,诸君如果不以为然,请先闭目静想:其意何居?且彼等亦不是来拖累我们的,是与我们做国民革命工夫的,请大家思之,重思之!”

任黄埔军校党代表的廖仲恺

廖仲恺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并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著名的黄埔军校,任该校党代表,为建立革命军而努力。六月任广东省长。七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九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坚持主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孙中山北上前夕任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农民部部长。十一月任大本营参议、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任中央农民部长。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逝世。此后廖仲恺仍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在平定商团叛乱、杨刘叛乱、北伐、东征等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廖仲恺密切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极端要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动势力都视廖仲恺为眼中钉,欲置之于死地。

国民党右派分子散播谣言攻击廖仲恺。一九二五年五月,廖仲恺发表了《革命派与反革命派》,在文章里,廖仲恺对这些自诩为“老革命党”的右派分子进行了批评,指责他们与封建官僚、军阀与帝国主义者相互勾结,说他们是“反革命派”。这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这些人,他们开始商议“解决”廖仲恺的办法。

到了八月份,关于谋杀廖仲恺的消息已经传开。廖仲恺等人每天都会和苏联顾问召开会议,一开始,右派分子朱卓文提出,派人埋伏在廖仲恺开会的地方,等左派领导人出现就用机枪全部射杀。幸好,公安局长提前得知了消息,阻止了这起刺杀。廖仲恺得知消息后,毫不畏惧,反而对别人打趣说,“用机关枪来搞刺杀,真是新鲜得很。”何香凝担心丈夫的安全,就劝廖仲恺多带两个卫兵。廖仲恺却说,“卫兵挡不住敌人行凶,只能用来捉拿刺客。如果他们有心杀我,是拦不住的。我的一生无愧于党和国家,就算是死也没什么好怕的。但要我停止革命,是万万不可能的。”

廖仲恺去世时。左起:廖承志、何香凝、廖仲恺、廖梦醒

在暗杀发生的前两天,有人趁着开会,告诉廖仲恺有人要刺杀他。廖仲恺却感慨道,为了革命,自己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十九日,廖仲恺还为了给黄埔军校筹集经费的事情忙碌到了深夜。八月二十日,廖仲恺和妻子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参加会议。在途中,廖仲恺看到了陈秋霖,就邀请他一起去。到了中央党部门前,几人刚走下车,就从石柱后面窜出了几个人,举枪射向廖仲恺等人。廖仲恺一共中了四枪,都打在了要害部位。陈秋霖也中了一枪。何香凝大声呼救,却没有一个人出现。往日,党部门前总是有很多警卫站岗,当日却一个警卫也没有。何香凝只能指挥随身的卫士将廖仲恺和陈秋霖两人扶到车上。但还没等赶到医院,廖仲恺就因为失血过多去世了。陈秋霖虽然得到救治,两日后也与世长辞。

廖仲恺生命的尾声

廖仲恺于农工运动支持鼓励最力,尤招人忌。孙中山逝世未经半载,国民党人未能团结,廖仲恺遂成为政争的牺牲品,惟刺杀廖仲恺的主凶究竟何人?传说纷纭。有谓系由某人挟私怨,有谓系由某人动公愤,后虽有胡毅生(胡汉民堂弟)、林树巍(大本营参军)之出走,及林直勉(大本营秘书)、梁鸿楷(粤军师长)之被囚。当时,和廖仲恺矛盾最深的胡汉民成了主要怀疑对象,但是却没有确凿的证据。而胡汉民因为身份受到牵连,不得不选择辞职,离开广州,远赴莫斯科,做了海外逋臣。胡汉民到底有没有参与这起刺杀案?事情的真相在当年没有查明,现在更是成为了永久的谜团。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起刺杀案的幕后真相成为了历史中的秘密。而胡毅生和朱卓文在潜逃之后,一直没有被抓住,也引起了众人的议论。因此廖案迄今仍为悬案,未尝定案。

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廖仲恺如果没有被暗杀,民国以来的历史将改写。历史学家唐德刚说:“廖仲恺是促成国共结为一体最早的国方领袖之一。在此项工作中,其地位仅次于中山先生。中山掌其舵而仲恺荡其桨。微仲恺,则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可能性就小得多,至少也困难多了。而国共之终于分家,国民党中的汪、蒋势成水火,以至于全面决裂,则仲恺之死也是个关键。仲恺如不被误国误党、胡涂自私、既无远见、更不识大体的国民党极右派所暗杀,则汪蒋之争、中山舰之变、宁汉分裂,乃至清党分共这一连串事件,可能都不会发生。”

廖仲恺献身革命二十余年,随侍孙中山时间最多,孙中山每发一议、定一策,他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当一经决定,他便忠实服从、忠实奉行。他屡次掌理财政,可是廉洁自守,丝毫不苟,十余年如一日。每一度卸职移交时,没有一条不清的账目,没有一纸收条不经其签字者。他的出处进退,完全着眼在公事上,没有丝毫成见。只要怎样有利于党于国,他便怎样去做,所谓意气之争,全为势利之争,他是完全没有想到的。廖仲恺为了革命,没有选择苟活于世。他在面对威胁时,坚持原则、不畏牺牲的精神,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革命者!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