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41期 | 东莞黄般若:师法自然成大器
晶报APP
2023-03-24 09:30

黄般若是一位被遗忘的中国画大师级人物。早在上世纪二〇年代,他便以高超的画艺享誉南北,传统功力深厚,深受黄宾虹赞许。叶浅予称他为“海外中国水墨画的传播者”及“先驱”;黄苗子称他“在近代中国画中的地位,深信时间推进,会逐渐给他揭出辉煌的本相”。而他又集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长期活跃于二十世纪初粤、港文艺界。

■蔡登山

黄般若(1901–1968),原名鉴波,字般若,号曼千,别署波若、波耶等,斋号包括:小黄山馆、四无恙斋、黄石斋等。生于广东东莞茶山园头乡,三岁丧父。后随母亲至广州,投奔叔父黄少梅(1886–1940)。黄少梅是广东书画名家,早年从何作干习画,画风颖秀淡雅,善仕女,精山水、花鸟,兼通鉴赏,旁及版本篆刻。

黄般若

黄般若自幼耳濡目染,受艺术熏陶自不待言。据载,一九一〇年他仅十岁即能售出自己所临八大山人画作,透露出非凡的绘画天赋,从此得随叔父学画。花鸟法新罗山人(华喦),山水宗清湘老人(石涛),人物师陈老莲(洪绶),不论构图、笔法、设色、书法, 均能得本尊神髓,甚至乱真。他曾要他儿子黄大德多临摹各家各派的画,汲取各家所长,但临摹只能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他曾说:“如果你学张大千的画,学到十足了,又如何?人家打开你的画一看,说:‘很好!这是张大千的学生’。所以学画要能入能出。入难,出更难。最后是要创出自己的面目。”

“一万个学画的人,最后能称为‘画家’的,可能只有一个而已。”他皈依佛教后更名般若,好画佛像罗汉,庄严高古。儿子黄大德说:“有关二〇、三〇年代广东画坛的记载,当谈到各家所长时,都说黄般若精于佛像画。他的人物画本是学自陈老莲、金冬心和罗两峰的家数,然而他的佛像画却是自辟蹊径,全没有上说三家的痕迹可寻。……我看到外公邓尔雅为他刻的两个两面印,一个一面刻‘黄波冶皈依记’,另一面刻‘波冶造象’。一个一面刻‘波尊者’,另一面刻‘波罗蜜’,可惜边款没有年份记录,估计是二十年代中期癸亥合作社到国画研究会这段期间。”

一九一二年,潘达微邀黄少梅打扮成乞丐到佛山等地行乞,以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众生相,黄般若也要求同行。他们三人换上一身破烂衣服,以炉灰涂脸,加入行乞队伍,与流民谈天厮混,幕天席地,残羹冷炙,如此三日而归。归来后,潘达微与黄少梅以途中见闻作《流民图》,轰动整个广东美术界。黄般若与潘达微从此成为忘年交。

黄般若

潘达微一九〇五年创办《时事画报》时,便开始大量使用广告画。一九一三年,潘达微从上海回到香港,南洋烟草公司老板简照南聘请他为该公司广告部主任。潘达微邀请当年办《时事画报》的朋友一起共同参与,而黄般若早就应邀为南洋烟草公司绘制广告了。稍后,南洋烟草公司出版月份牌《名画日历》,均选用国画,其作者包括潘达微、黄少梅、潘致中和黄般若等,题材有山水、花卉、人物和鸟兽。这套《名画日历》出版后很受欢迎,甚至被当成学习国画的教材。黄苗子后来回忆:“记得在潘达微先生主持的南洋烟草公司广告日历本上,每日有一幅线描国画,每掀开几页,便有一幅黄般若画的梅花、翠鸟或佛像人物。那时,佩服和羡慕充塞了我这个毛头小子的心灵。”

一九二三年,黄般若与潘龢(至中)、赵浩(浩公)、姚礼修(粟若)、黄少梅、卢国隽(镇寰)、 卢观海、罗卓(艮斋)共八人,合组“癸亥合作画社”于广州六榕寺的人月堂,随后又有李显章(瑶屏)、邓芬(诵先)、黄君璧、张虹、卢沛霖(子枢)、何寿(冠五)加入,“以研究国画振兴美学为宗旨”。此十四人皆一时之选,黄般若是最年轻者。所谓“合作画社”,是指该社每逢周末会定期于广州惠爱西路(今中山六路)西园或城隍庙茶肆举行雅集,席间社员挥毫切磋,合作绘画,并每年举办展览。

青年时的黄般若

一九二四年七月,癸亥合作画社举行第一次社展。黄般若展出《临杨升山水》《柳溪感旧》《抚琴仕女》《川泛》《扑蝶》《采莲仕女》《玩鹅图》《芭蕉仕女》《松风》《写竹花游丝词意》,并与社友合作画多幅。一九二五年,癸亥合作画社扩展为“国画研究会”,会员增至二百余人,成为当时广东书画界翘楚汇集之所,黄般若依然是中流砥柱。是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及陈树人从日本归来后,以居廉花鸟画为根底,接受日本画风影响,创立折衷派,后称“新国画”,今曰“岭南派”,设馆授徒,趋新者咸乐从游,属传统派之“广东国画研究会”中人,为之侧目,年轻气盛的黄般若撰写《剽窃新派与创作之区别》一文,正面提出“二高一陈”作品有“剽窃”“抄袭”的问题。

一九二六年,高剑父在广州组织“新派画大展”,他同时授意自己的学生方人定回应黄般若的挑战。方人定写了《新国画与旧国画》,指责国画研究会的画家守旧不变、脱离现实,并举出高剑父、高奇峰的创新成就;国画会方面,由赵浩公、潘达微授意黄般若执笔应战,在《国民新闻·新时代》发表《新派画是中国的衣冠吗》一文,给予还击。后来双方就传统文人画的认识、绘画的写生、借鉴与抄袭、中西绘画与日本画等诸方面展开激烈争论。论战持续半年之久,这便是著名的“方黄之争”,又称新旧画派之争。

黄般若

黄般若在《剽窃新派与创作之区别》一文的核心观点在于,他要强调“新派”并不是创作的代名词,“旧派”并不是临摹的代名词。“新派”中有创作,也有临摹。“旧派”中有临摹,也有创作。断不能以新派为纯粹的创作,而以旧派为纯粹的临摹也。后来经叶恭绰居间调解,论战双方暂时结束纷争。此次论战已经超出其所讨论的具体论题,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九二六年,黄般若与潘达微、邓尔雅在香港成立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并主其事,任《探海灯》三日刊编辑,并在《探海灯》《工商报》《华声报》以“波”“波若”“千”“万”等署名,发表漫画,风格颇受当时上海《晶报》漫画家黄文农的影响。同年,离港北上,遍览国内名山大川,及饱览各大收藏家所藏历代书画,与张大千、黄宾虹、王秋湄诸氏以书画论交。

《蒲台岛》

据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陈冠男文章说,“黄般若自一九二六年第一次赴上海拜访黄宾虹始,每次前往拜会皆与黄宾虹谈书论艺,并获观收藏,同时获引荐与易大厂、王秋湄、潘飞声、宣哲等书画家及鉴藏家认识,观摩庋藏、聆教切磋。黄宾虹亦挥毫相赠,文物馆所藏《题黄宾虹山水横幅》即为一例,原是一九三〇年黄般若游镇江顺访黄宾虹时宾翁应请绘赠。”又说:“黄般若与其他画坛宗师和藏家亦有交谊往来。一九三三年,吴湖帆、张大千即以黄氏斋名‘小黄山馆’为题,合绘《黄石斋图》相赠。黄氏也曾收藏过居廉《花卉》卷并于一九三九年请高剑父题跋,再转赠简又文;同一年又将一九二七年高奇峰绘赠的《红叶小鸟》转赠简氏,目的就是为健全简氏的岭南画派收藏。从这些近现代中国书画鉴藏界标志性人物与黄氏的往来来看,除了呈现传统文人挥毫酬赠的风雅,也揭示黄氏在艺坛与日俱增的地位。”

《罗汉》

一九二七年,在香港官立汉文中学(官立金文泰中学前身)教授国画。一九二八年黄宾虹到广西讲学前过港,陪伴黄宾虹游香港,并写生论艺。黄宾虹以所绘香港写生两帧及小品相赠。一九二九年潘达微在香港逝世,黄般若作挽联哀悼,其联曰:“似铁之苍,有如此江山无如此笔;其妙在化,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潘达微号铁苍,皈依后法号妙化,黄般若此联寓大雅于大俗,准确概括了潘在艺术及革命活动中的地位,也可见黄般若的功力深厚。

《归舟》

一九三〇年三月,黄般若与邱代明、吴梅鹤等在香港筹设中华美术专门学院,教授国画、洋画、摄影等科,逢周六、日举行远足写生。同年十月,由叶恭绰征集国内名家绘画一百八十余幅,展出于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的“中国美术展览会”,黄般若作品获银牌奖。一九三三年与黄苗子同游太湖、苏州、西湖。得小黄蜡石,形似黄山,遂以“小黄山馆”颜其斋。张大千、吴湖帆合绘《黄石斋图》以赠。邓尔雅(黄般若之岳父)为其刻“小黄山馆”印。一九三四年得明末清初画家牛石慧《花卉图(四无恙书画页)》,上有题跋:“生平愿无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书,四曰名卉。”喜不自禁,遂以“四无恙”为自己的书斋命名,邓尔雅为其刻印。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决定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叶恭绰出任展览会筹委会主任委员,下分九组,研究组主任简又文、宣传组主任许地山、出版组主任陆丹林、保管组主任陈君葆、征集组主任邓尔雅、编目组主任李景康、陈列组主任潘熙、总务组主任黄般若。黄般若任执行委员兼总务组主任,并借出藏品。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一九四〇年二月二十二日,广东文物展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开幕,在五天的展览时间里,共有二十多万中外观众前来参观,该展览种类繁多,涉及书画、金石、典籍、器用等十一项,一百五十多位藏家共两千余件展品,规模之大可谓空前。展览会后,黄般若又与叶恭绰、简又文、许地山等编辑出版了三巨册、共三百万字的《广东文物》,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九龙火舌图》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黄般若与叶恭绰、黄苗子等致力于整理、研究苏仁山、苏六朋的艺术,搜集二苏之作品,编印专刊,准备展览。但因日寇陷港,无法展出。次年离开香港,逃难至粤北。一九四六年一月,广东文献馆成立,任整理部干事,主理艺术室、古物室,并主持每月艺术观赏会,被誉为“文化之海的灯塔”。对散存民间的历代文物进行调查,并征集得图书二千七百九十二册,历代文物及名家书画近六千件。

《港湾》

一九四七年一月二十九日,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与“中英学会”为沟通中西文化,联合举办“中国古代文物展览会”,该会实际上是由黄般若与郑德芬等几位藏家发起组织的。筹备工作仍由黄般若主持,展览会在香港般含道罗富国师资学院举行,会期五天,当时共向省港澳三地藏家征集展品九百四十七件。撰有《评黄大痴之画》《介绍几幅好画》《陶瓷识款在考古上之价值》等文,刊于广州《中山日报》、香港《工商日报》。展毕,押运展品返广州,所乘“西安号”半夜起大火,展品多毁于火中。黄般若尽弃所携之私人藏品,仅携征集参展中最有历史价值之数张古画(文同《墨竹》及赵子昂《龙王礼佛图》)逃出火海。此举不单显示他的无私,更说明他的鉴赏眼光,成为艺坛佳话。

一九四八年,黄般若重返香港,自一九五〇年起,作品偏重写生。一九五一年举办战后第一次个人画展,作品包括花鸟、山水、人物及佛像。一九五五年开始参加香港“庸社”旅行,每周均作远足,足迹遍及港九新界,举凡荒山野岭,穷乡僻壤,离岛渔村,尽入画中,画法自成一家,尽脱前人窠臼。

《书稿册(锁匙门)》

一九五六年与鲍少游、丁衍庸、赵少昂、杨善深等组丙申社,并举行画展。一九五七年三月,与李研山、赵少昂、杨善深、李锡彭、丁衍庸、吕寿琨等组“七人画会”,并于圣约翰礼拜堂举行联展。黄般若提供《太平山下》《香港仔》《避风塘》《大澳》《鸭洲》《青山平远》《秋耕》《布袋澳》《调景岭》《宋王台》等十幅作品。

一九六〇年八月二十二日,在圣约翰副堂举行“香江入画”展览。展出作品存目者有:《木屋之火》《八仙岭》《龙穴》《大庙》《再攀大洞》《涌尾》《钢线湾》《新娘潭之源》《北佛堂》《渔村小景》《塔门奇石》《中秋好》《雨》等。学者陈冠男指出“虽然自五〇年代起,他已在不同展览中展出过不少笔下香江风貌,但像这样集中展示,并以之为主题的展览,据今所知是他生前唯一的一次。他对香港的感情及个人的艺术自信于此展现无遗。”

以香港风景为山水画题材,师法自然,纤巧之态已脱,超逸之致渐成。他的学生吕寿琨撰文评说:“不独是南中国传统山水画重要代表之一,亦是近世纪中国主要代表画家之一,足与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并肩媲美。”并指出其成就主要一点为确实做到师古、师自然,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

《峭壁洲》

一九六四年夏,黄般若应邀到内地观光写生,并游北京,访黄永玉、黄苗子等故友。

一九六五年四月二至七日,黄般若在香港大会堂八楼举行“十一人绘画展览”,展出《长城内外》《小鸟天堂》《新安江》《鼎湖庆云》《星湖揽胜》《煤都》《金鸡岭》《景山》《桐君山》等内地写生作品。

一九六八年八月十七日,黄般若因肝硬化及胃出血,病逝于香港。按其遗嘱,把所藏的广东书画及部分画作捐赠香港博物美术馆。

一九六九年香港博物美术馆举办“黄般若纪念展览”,刊行《黄般若》画册,以为纪念。

一九九七年九月九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美术馆联合主办“黄般若的艺术世界”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取得巨大成功,美术界及艺术评论界给予黄般若作品以高度评价。

学者陈冠男说:“纵观黄般若的艺术人生,以绘画一脉贯之,他从师古开始,随着生活和游历的改变而写生、而创作、而弃古、而遣兴、而纪游,终成就个人面貌。”在吕寿琨眼中,黄般若虽仍是“国画古典宗师”,但吕寿琨也不得不承认黄般若画艺的独特:“确已得个人之风格,既非古人之所曾有、而又系遵循历代大师经由之道。”黄般若在后期是以“我自为我,我自有我”的作风去坚持创作;不故步自封、不盲目追求新潮、不摹仿、不随俗、不媚俗,这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强烈感受到。

(本文参考黄大德的《黄般若年表》,并翻拍其画作,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