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231期│天堂图书馆
晶报记者 林菲 统筹 李岷 制图 树树
2023-04-20 09:15

■林菲

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那是1955年,命运赐予他80万册书,由他掌管,却又给了他黑暗,双目几近失明。尽管眼睛无法阅读,也阻止不了博尔赫斯用见识、智慧和想象构建起内心的天堂图书馆。

在2023年世界第28个“世界读书日”前夕,我突然幻想,假如博尔赫斯没有失明,假如他穿越到今日的深圳,我想邀他游览这座被誉为“图书馆之城”的年轻城市。

我们先去盐田的海边,那里有一座白色灯塔似的建筑,耸立在湛蓝天空与蔚蓝海平面之间,名为灯塔图书馆。我们可以在临窗的座位,一边读书、一边看海。

沿着海岸线往东北方向,还会看到一座造型为二十几本书体叠加和变换的蓝色建筑立于闹市之中,那是春天海图书馆。在这个浪漫的童真梦境里阅读,又是一番别样滋味。

我们再去深圳的西边看看,那里有一系列文化界大咖主理的南山书房,百花争艳的名家风采是它们的独有特色,智能化、沉浸式的学习氛围是它们的共同底色。说不定,我们能在这里一睹文化名家们华山论剑的精彩火花。

最后,再回到深圳的市中心,这里有全市最大的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当阳光洒在玻璃幕墙上熠熠生辉,仿佛自带“主角光环”。其实人们对它的青睐无需赘言,只要看看清晨开馆前排起的长龙……

我想问问博尔赫斯,你看它们像不像你心中天堂的模样?

起点

“深圳小而美的图书馆,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探馆系列?”2月,我将元故事《图书馆的非遗范儿》转发到朋友圈时,写下了这么一句心声。就是从那一次采访起,我发现深圳星罗棋布的图书馆简直就是宝藏,开始对其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也是那一次采访中,我还发现了非遗主题图书馆、南书房、灯塔图书馆这些小而美的图书馆,都出自同一位设计师——兰敏华之手。

要聊这些图书馆,自然先回到设计的起点。4月6日,我和兰敏华夫妇约在了他们参与设计的第一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南书房。

2013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项荣誉是该组织授予全球城市在全民阅读领域的最高荣誉,深圳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城市。就在同一年,南书房正式走进深圳人的阅读文化生活。

深圳图书馆南书房借历史上“南书房”之名,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面积约300平方米,设计风格时尚、典雅、简约。走进图书馆,最吸引人的是一整面书墙上整齐摆放着市场上难得一见的文史类经典藏书。这里的层高较高,一道抬高的廊道紧贴书墙,让读者可以轻松取阅。廊桥前是几层大台阶,隔着学习区的桌椅,正对讲台,整个空间既通透又错落有致。

“这里原来是职工餐厅。”兰敏华告诉我,当年深圳图书馆认为这么宝贵的地段用作餐厅太可惜了,于是计划在此处开辟出一个推广馆藏经典,引导读者阅读经典、邀请文学名家与读者交流互动的空间。兰敏华和妻子乔宇同为设计师,也都是爱书之人,接下这份设计工作,他们激动之余又心怀敬畏。用乔宇的话来说,读书人看到一本好书是会惊喜的,当你看到一整个空间都是好书时,那已经是感激之情了。

什么样的设计才配得上这些好书呢?什么样的设计才能将这个阅读空间打造成展示深圳文化形象的窗口和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城市会客厅呢?

此前兰敏华夫妇从未做过如此专业的图书馆设计,连书架的厚度都没有把握。而当时深圳的图书馆结构、服务功能也相对传统、简单,对馆方来说也是一次创新尝试。双方只能一起摸索。设计图动笔前,双方已经组织了几次会议进行讨论。馆方不仅邀请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还找来一些国内外的案例参考。进入设计阶段,从审图到推翻,如此反复了近10次。南书房至今仍让兰敏华记忆深刻的是,“那是我汇报次数最多的项目之一,虽然那么小,但是却经历了几十次的汇报沟通。”

“那好痛苦吧?”同为创作者,我想到如果我的一篇元故事要经历如此漫长折磨的采写过程,眉头都皱起来了。

但对面的两位表情却与我截然相反,“不痛苦。”乔宇说,“其实推翻原有的东西,是因为大家共同想到了更好的,那是会兴奋的。为什么我们会越改越兴奋,就是因为你每一次修改它都有价值。”

时间会检验真理,也会淬炼价值。

设计

我第一次见到兰敏华夫妇,是在他们共同创建的设计公司。兰敏华笑眼弯弯,说话慢条斯理;乔宇杏眼圆圆,做事风风火火。采访的大部分问题,都是乔宇在侃侃而谈,但又不时转向身旁安静的丈夫,以一句“兰老师”作为开头的话让兰敏华始终参与其中。看得出这是一对“女主外,男主内”的夫妻档。兰敏华笑着进一步证实:“生活中乔老师也是家里的女王,儿子其次,我的地位最低。”

兰敏华和乔宇都来自四川雅安。兰敏华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兰敏华从初中起就帮着父亲描图,靠着这个还挣了不少零花钱。就在描图的过程中,兰敏华渐渐爱上了设计。

早年在小城市里科班出身的建筑设计师比较少,大多数人是通过老建筑设计师的培训、提携进入这个行业的。那时,兰敏华的父亲经常开课,他近水楼台听得比大家都认真,高中时已经能从打下手的描图,进阶到帮忙制图,再到参与设计。后来,兰敏华自然而然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读完大学在成都工作。

兰敏华和乔宇的相遇颇具戏剧性。那一年乔宇刚从日本学习设计回国不久,接到很久未见的老同学电话,说是自己生了很严重的病。乔宇便买了水果去老同学家里看望,进门才发现居然是几个以前班上的男同学在打赌玩闹,谁也没想到乔宇真的来了,一哄而散,剩下乔宇十分尴尬。这时,老同学的哥哥下来救场,他就是兰敏华。

乔宇很久没回老家,兰敏华就带她看看老家的变化。本来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因为有设计这个共同话题,在聊天中引发了心灵的共振,在这样一座小城里遇到一个同频的知己是多么令人欢喜的事呀!让双方家属,尤其是兰敏华弟弟吃惊的是,他们在认识15天后就决定要结婚。

▲设计师兰敏华和太太乔宇

2004年,兰敏华和乔宇的孩子一岁,夫妻俩考虑换一个城市生活。“其实不是想换一个城市,而是我想一直做设计,就要选择设计师群居的地方。当时考虑来考虑去最适合的就是深圳。”兰敏华说道。

深圳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次年,深圳提出了打造文化名片“两城一都”的目标,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在当年,深圳的设计行业在全国乃至亚洲已具有领先和引导优势,聚集了2万多名设计从业人员,先后成功举办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2003深圳设计展”等。

2016年,IIDA国际室内设计协会与ALA美国图书馆协会联合公布“ALA/IIDA图书馆室内设计大奖”获奖名单,深圳图书馆南书房项目获得该年度WINNER大奖。ALA/IIDA图书馆室内设计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兰敏华夫妇的公司是第一个荣获ALA/IIDA图书馆室内设计大奖的亚洲设计机构。

此后,深圳越来越多区级、街道的图书馆项目都主动找上门,兰敏华夫妇在图书馆设计这一领域逐步成熟起来。

他们的分工是乔宇推进创意启发,兰敏华负责创意落地。我很好奇夫妻档工作如果意见分歧如何解决,“那就吵。”乔宇说,生活中,自己有一些错的地方,兰敏华都让着她,但是在工作上他就不让了。“不仅是我们俩吵,我们团队的人也吵。可能吵架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让大家在共同思考中推动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兰敏华在旁补充,“不要回避冲突,有时冲突不一定是坏事。”

回应

参观过兰敏华设计的非遗主题图书馆、灯塔图书馆、南山书房·平原轩等一系列新建图书馆,再看南书房,可能感觉不出它的特别之处。但是我从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库当年的报道中,能隐约想象南书房如何惊艳了深圳。它被称为图书馆界的“7-11”——是一间“全自助式”阅览室,每日早7点至晚11点刷读者证可免费进入。除了提供古今经典阅览,南书房还定期举办高端学术讲座和经典阅读活动,培育市民人文精神的同时,也为读者展现自我、碰撞思想、交朋识友提供了平台。这些如今习以为常的运营时间、服务模式等在当时国内公共图书馆界还很少见。

▲深圳图书馆南书房

▲南山书房·荔香公园

▲灯塔图书馆

▲南山书房

▲春天海图书馆

“你现在看到的南书房,不是原来的样子。”兰敏华朝着图书馆中间的区域比划,“这个大台阶原来是书架,中间是个U形书架,座位也不是这种桌椅。”兰敏华回忆,当初的设计亮点是公共空间的可变性,通过中间区域书架和座位的变化让这里既能提供阅读,又能转变为活动空间,但是随着活动次数越来越频繁、参与人数剧增,对空间容纳度要求更高了。

2020年底,南书房进行升级改造,仍然由兰敏华负责设计。重新开放的南书房优化了布局,更新音响视频设施,拓展互动交流区域等,整个空间让讲座沙龙、互动交流等更加便利。

“原先的设计亮点改变了,您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其实也不遗憾,设计只能是略为趋前,但是不能脱离现实,我们不是艺术家,我们是要为人服务的。”

据史料考证,我国大约从殷商时期出现了简单的图书馆——藏书楼。清末新政时期,“图书馆”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国内出现了第一批向民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现代图书馆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兴起。从藏书到藏阅并重,从开架借阅到学术交流、展示展览等多功能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进步和影响,图书馆的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和图书馆职能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以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

兰敏华感慨,“其实,南书房也是我们国内图书馆的一个演化史缩影。”

何止是南书房,兰敏华夫妇领着我继续参观深圳图书馆里近些年由他们参与设计的公共服务空间,都是鲜活的案例。讲读厅是由存包处改造来的,主要为满足读者自习的需求,也能开展培训、公开课、小型演讲、辩论等类型活动;4楼的爱来吧是读者体验数字阅读、码上阅读、科普阅读、休闲社交的舒适空间;同一层还有创客空间,配备了图形工作站、智能套件、3D打印机、3D打印笔、缝纫机等设备和工具,能为读者提供科普阅读、3D建模、编程设计、图形制作、创意工作坊等系列创客教育与服务……

“你会发现我们目前设计的这些空间的多样性,它不是设计师决定的,它是城市发展的结构决定的。”在乔宇看来,设计师只是通过空间的设计回应了人们的诉求。

温度

在给深圳市民设计公共图书馆的同时,兰敏华夫妇也决定给自家重新设计一间书房。原先家中的书房更适合工作,阅读的舒适度不是很高。去年,夫妻俩就在院子里搭了一间新的书房,空闲时候就一边煮茶一边看书。乔宇把书像图书馆一样进行了分类摆放,还在网上买了块“何陋轩”的牌匾,那是取自王阳明的《何陋轩记》,借此勉励自己多读书多努力。而兰敏华则圆了妻子小时候的心愿,设计打造了一座秋千,最近乔宇刚在秋千上读完了《杨苡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我从他们拍摄的照片上,看到了这座白色的秋千充满设计现代感和浪漫气息,又不失温馨舒适,也感受到了他们因阅读而丰盈的人生中,对生活有一种本能的热爱。

这种热爱能使兰敏华夫妇的设计更有生命力,从而让城市对人们的回应充满温度。

▲兰敏华夫妇给自己在院子搭建了一间新书房。

我曾看过一个春天海图书馆的视频,拍摄到了雨天在图书馆一楼门外避雨的人们。兰敏华设计前会观察当地人们生活中的痛点、痒点,当时他发现图书馆附近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老人很多,考虑到深圳是一个多雨的城市,便特意设计了长长的屋檐,让馆外这一方天地成为了雨幕中干燥温暖的所在。有一次雨天,兰敏华夫妇正巧因工作来到春天海图书馆,在屋檐下遇到一位老奶奶,对方把他们当成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拉着乔宇的手开心地说,感谢政府建图书馆还有这么个避雨的地方,真好。

老奶奶虽然认错了人,却是直接肯定了他们的用心。那一瞬间,乔宇破防了,“我觉得我们的设计是给这个城市加分的。”

我问兰敏华,在他们设计的这么多图书馆中最满意哪一个,他说是最新的设计,每一次设计都是在复盘以前设计基础上弥补不足,寻求创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带着兰敏华最新的设计——南山书房·荔香公园的设计效果图,前往项目所在地。荔香公园里绿树成荫,人们在小路上散步,鸟儿在草地上觅食,一幅生机盎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在图书馆选址的方位,一条新的石板路开始铺就。当想到一座集书房、党群、警务、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图书馆,将在不久后于此拔地而起,就令人万分期待。

截至2021年底,深圳有公共图书馆(室)733个,与306个各类自助图书馆共同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街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走在深圳街头,不经意可能就会与外观独特、内涵丰富的图书馆相遇。图书馆之城与设计之都两张城市文化名片,在深圳的图书馆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与演绎。

在我看来,如果有天堂,那就是深圳的图书馆的模样。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林菲 统筹 李岷 制图 树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