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火的木棉、明亮的黄花风铃、如云的宫粉紫荆……春天的脚步,似乎总是在花城广州来得更早、也更热烈。
花城,不仅是广州这个开风气之先的城市别称,也反映了岭南的风土以及岭南文学的特质。它蕴含着丰沛的雨水、阳光的热力。这里植物繁茂、四季花开,充满勃勃生机,这里所呈现的文学景观也汪洋恣肆、瑰丽奇崛。
不久前,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迎来了一个文学新的起点——花城文学院落户越秀山麓,五羊像旁。这里曾是广州城两千余年历史文脉的起点,如今,岭南文化从这里再度出发,正在构筑美好的创作交流与生长空间。
这是对文学的致敬。
立足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花城文学院向全国的文学名家与新锐抛出橄榄枝。
成立仪式上,花城文学院聘请了知名作家麦家、知名评论家陈晓明为联席院长,并签约魏微、葛亮、李娟、陈楸帆、蔡崇达、笛安、杨庆祥、陈培浩等8位优秀青年作家、评论家,共同探索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新机制。
“作为广东出版人,我们希望花城文学院能够创造一种新时代下的文学与城市、城市与作家、作家与读者的链接。我们希望这种链接是感性的、温暖的、美好的、持久的。”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说。
花城文学院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院模式,打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多元融合产业平台”,通过陆续签约一批作家与评论家、评选发布“花城文学榜”、启动原创文学精品创作计划、举办文学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探索文学繁荣发展的新路径。
3月25日,“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在广州友谊剧院举行,现场揭晓首届“花城文学榜”10部入选作品并颁发荣誉。
广东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一脉。展现珠三角水乡美景的《香飘四季》,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门柳》,体现个人与时代之变的打工文学《国家订单》……近代以来,不拘一格、不守一隅的岭南文化滋养了特色鲜明的广东文学,使其在观念嬗变、作品创作、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方面都做出积极贡献。
“我一直认为,广东在全国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品牌就是‘花城’。”麦家说。
花城不只是广州,也是一家杂志和一家出版社的名字。“花城”这一文学品牌,正是扎根岭南文化土壤,培育、团结了大江南北一大批勇于进取、德才兼备的作家、评论家,推动广东文艺繁荣发展、开辟当代文学新天地。
如今,接过“花城”的接力棒,花城文学院一方面凝聚培养优秀文学人才,助力本土作家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另一方面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产业为文学赋能,让文学激发产业动能,以文学之力筑文化之城。
良好的文学创作机制和条件,昭示着湾区对文学事业发展的期盼。
“把五湖四海的作家、五湖四海的读者、五湖四海热爱文学的人聚拢在一起,在这里分享文学、感受文学。”陈晓明说,希望这里成为各种优秀文学作品的展现平台,同时为当代文学的存在、生长和传播提供一个美好的空间。
这是对青年的致敬。
广州市越秀公园东秀湖畔,一栋白色建筑融于园林景观中,与附近厚重的明城墙、繁茂的大榕树、盛放的紫荆花相得益彰。书香、花香、茶香与咖啡香四溢,有游客在静静读书。
这就是花城文学院所在地,“陌上花开”文化空间。
这里原先曾是公园维修班存放工具的旧仓库。为了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打造书香公园,2022年,这里摇身一变,成了新的文化空间。“来公园的年轻人变多了。”越秀公园附近的居民盛女士发现,曾经大众认为只有年长者爱逛的公园,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
浓郁的书香、闲适的空间、丰富的活动,不但满足了市民游客的文化需求,也让这里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让老公园、老城区焕发了新的活力。
文化的活力不止在老城区。位于广州城市CBD的珠江公园,一个名为“湾区书屋”的文化空间,是大湾区青年们的心灵栖息地。诗词之夜、音乐之夜、大师下午茶、青年艺术家的展览……这里以最生活化的气质以及年轻化的表达,让文学与艺术贴近市民、贴近湾区青年,展现着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
热门剧目上演时一票难求、优质展览层出不穷……这里的文化和这片土地一样,永远前沿先锋、年轻蓬勃。
开放、自由、包容的岭南,同样触动着青年作家葛亮的内心。“岭南文化的整体气息,就像一股从海上吹来的清风,它开放、自由,海纳百川,同时汇聚的不同的人群,造就了一系列‘相遇’。而人们在相遇的过程当中,带来了彼此文化的交融。融合、撞击,产生新的文化变体,这是岭南这方水土赋予我的非常重要的启示。”葛亮说。
在岭南20余年的生活,让他的作品与这片土地密切相依。他以饮食勾勒出百年粤港史的小说《燕食记》,入选了2023花城文学榜“十大文学好书”。“文字是个非常美好的载体,它承载了我们对于历史的想象,承载了我们对于岭南这方热土发自内心的勾勒。”
这是对未来的致敬。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从花城出发,花城文学院将开拓新的文学空间,助力广东文学人才培养及文学业态升级,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走向兴盛。
今年,大湾区又一个文化地标——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即将启用。由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共同构成的这一“文化航母”,将引领湾区文艺阔步前行。
近年来,随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粤剧艺术博物馆、广东画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等文化设施陆续建设或投入使用,成立花城文学院、启动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等,广东正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910.06亿元,增长11.3%,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54%。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占全国五分之二,出口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消费力与供给力相得益彰。现有的7000万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了强劲文化消费力的基础性条件,催生文化供给力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文化供给侧’创新发展的典范。”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王晓提到。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来自湾区的文艺之风,正在向所有人发出温暖的邀请。
(原标题《这个春天,品读来自湾区的文艺之风》)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张露锋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铲屎官们,#携宠出行好物分享#开麦啦! 高铁能携宠,景区也友好,但各位铲屎官的出行装备跟上了吗?快来鹏友圈晒出你的携宠出行好物,无论是塞兜里的免洗脚垫、秒变豪宅的折叠箱,还是防社死的除臭喷雾,安利/避雷统统欢迎!带话题发布动态,一起解锁带毛孩看世界的快乐!晒好物+心得,优质安利直接上榜!
00:05
《2025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发布,深圳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
00:14
#读特小记者# 在大梅沙海滨公园外,竟然有一架直升机嘟嘟嘟嘟地降落🛬到地面。🚁 直升机周围有绿化和灌木。 要知道,直升机通常用于运输、救援、观光等多种用途。 莫非这是用于观光的?真新奇!#读特小记者#
00:35
脱了制服,藏装一样可以驾驭👍💐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