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哪些城市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3月23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23》报告,揭晓了这一答案。报告从10个维度、50个变量对中国城市进行综合观察。在城市总体表现上,深圳位列第三。其中,深圳在“技术与创新”、“宜商环境”两个维度中,排名均居第一。
(《机遇之城2023》报告截图)
自2014年首发以来,《机遇之城》报告持续全方位观察中国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将是下一个十年中国城市的重要议题。
十个观察维度里,深圳靠什么拿下两个第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深圳做了哪些努力?未来将在哪些方面发力?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就此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业内人士进行解读。
报告关注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机遇之城2023》报告观察结果显示,总积分排名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四个城市。
该报告指出,从观察结果来看,城市的总体表现依然依托于其发展积累和各维度综合表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继续保持在中国城市中的领先优势。
普华永道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政府事务高级经理王兆曦介绍,“《机遇之城》报告是对全国51个城市,用10个评价维度,每1个维度下面有5个变量指标,共计50个指标进行综合的评估,利用普华永道的城市评价工具进行综合排名,得出各个城市在某一个维度的发展现状。”
(《机遇之城2023》观察结果:城市群中心城市)
此外,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大湾区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呈现出梯次发展的趋势,在《机遇之城2023》报告中的多个维度表现突出,特别是在“智力资本”“经济影响力”“营商环境”等维度的梯队发展特征较为明显,深圳、广州、香港作为重要核心城市,在多个维度位列前十,在大湾区中处第一梯队,对城市群发展起引领带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大湾区排第1位,在全国排第3,在“技术与创新”、“宜商环境”两个指标上,仍保持去年的首位。
王兆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里,处于较为重要的一个区位。“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吸引力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外国企业在深圳正加大投资力度,或者准备到深圳来进行投资,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深圳的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深圳在“技术与创新”指标中
连续五年位列第一
记者注意到,在报告的十个观察维度中,深圳在“技术与创新”维度上的发挥十分稳定,连续五年位列第一。
根据该报告,“技术与创新”维度着重考察城市技术发展的成熟度与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包含五个变量,分别是专利授权、高新技术企业、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移动互联、数字城市。
其中,深圳在专利授权、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数字城市三个变量中位居第一,在高新技术企业和移动互联变量中,分列第三、第四。
为什么是深圳?在王兆曦看来,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深圳对科学创新企业的吸引力是在不断加强的,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中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
多年来,深圳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文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并不断向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突破,既涌现了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也不乏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大多深企都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只有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加大工作力度,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以深圳市易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这是一家致力于研究智慧城市、智慧园区以及智慧物业的整体多场景解决方案的企业。该企业总经理庄振洋告诉记者,从2014年底创立至今,企业在8年多的时间里,从最初拿到的一个小项目到现在业务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
“未来,我们会持续扎根深圳,希望依托于深圳丰富的土壤,在3年内实现5倍的增长。”庄振洋对企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深圳社科智库专报》副主编张国平表示,深圳在产学研转化方面极具优势,在市场为导向的科创领域也非常有优势。“未来深圳也将在这一块发力,尤其是在数字和实体经济的结合方面,以及深港合作、制造业服务化领域等方面,也将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作用。”
深圳在“宜商环境”指标中
连续两年位列第一
视线再转向报告中的“宜商环境”维度。该维度主要观察城市在商业环境及各类制度建设等软性实力方面的水平,《机遇之城2023》报告显示,在“宜商环境”维度,深圳连续两年位列第一。
该维度从创业活力、外贸依存度、快递物流、收支平衡、营商环境五个变量来观察城市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软环境。前三个变量更多的是反映在城市各类政策鼓励和驱动下创新创业氛围、吸引外资能力、硬件支撑水平等,后两个变量则是更多体现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和运营能力。
观察结果显示,深圳在快递物流变量中位居第二,在创业活力、营商环境两个变量中均位居第三,在外贸依存度变量中位居第四,具有领先的经济影响力和企业吸引力。
深圳是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去年出台了《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着重在围绕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上进行优化,标志着深圳进入营商环境改革5.0时代。
在深圳宏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维波看来,深圳市政府对营商环境,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非常密切,基本上,政府都能够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精准帮助,满足企业提出的要求,确实是服务型的政府。”
报告还指出,深圳等多个大湾区城市在该维度取得了优于总排名的较好表现,这些经济活跃、商业基础完备、经营环境友好的城市对内外资投资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也是经济复苏中首先发力的主要支撑力量。
报告新增“绿色低碳”指标
深圳位列榜首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报告截图)
而此次公布的《机遇之城2023》报告,在“可持续发展”维度新增了“绿色低碳”指标,深圳位列榜首。可见,深圳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人口集聚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对此,王兆曦进一步举例说明,“比如说,深圳在新能源汽车以及公共交通的新能源普及方面,这些指标都是非常领先的。这也表明了,深圳和其它的城市发展的不同,深圳实际上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同时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细读这份报告,深圳两项关键维度领跑全国,展现了充沛的经济发展动力。特别是在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指标和变量上,深圳排名靠前,城市综合实力已充分显现。
分析认为,机遇之城的排名,本质上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一次观察、对城市每个经济维度的一次梳理。从这份报告中,人们能看到的不只有机遇,还有对城市更深的了解、更有底气的信心。
“双第一”的背后,深圳大有可为。
(原标题《“机遇之城”榜单出炉,揭秘深圳“双第一”背后的“大机遇”》)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克 三审 朱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