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商环境与技术创新深圳双第一,从“机遇之城”报告看深圳“机遇”
深政观察
2023-03-24 19:50

3月23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23》报告显示,2023年深圳位居“机遇城市”总排名第三位,在技术与创新、宜商环境两大维度上位列全国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在“宜商环境”维度上连续两年保持了第一,在“技术与创新”维度上连续五年领跑全国。

观察十个维度覆盖全国51个城市

《机遇之城》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合作出版的对中国城市进行全方位跟踪观察的研究报告,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发布10期。

《机遇之城》在调研方法上,报告采用普华永道城市评估工具对选定的城市进行观察。评估工具包括十个观察维度——智力资本、技术与创新、区域重要城市、城市韧性、交通和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文化与生活、经济影响力、成本、宜商环境,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环境、人口、城市治理及城市影响力等多个层面。十个观察维度下设5个变量,共计50个变量。

在样本选择方面,观察范围覆盖全国51座城市,覆盖了中国多个主要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如京津冀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

从2023报告观察结果来看,城市的总体表现依然依托于其发展积累和各维度综合表现,排名前四位的城市位次与去年相同,仍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继续保持在中国城市中的领先优势,杭州、南京、武汉、苏州、成都、天津紧随其后,正在逐步缩小差距,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机遇之城2023》总排名前10的城市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通过发挥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已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报告试图在城市体量和城市发展水平上取得一定的平衡,观察城市的独特发展脉络和维度优势,寻找潜在机遇。


深圳对创新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

小政观察几年的报告发现,对深圳而言,最为难得的是“宜商环境”维度连续两年保持了第1,尤其贸易往来和创业领域表现突出,快递物流位列第2,营商环境和创业活力排名第3。榜首佳绩的保持彰显了深圳的宜商“软实力”,在制度环境和贸易条件具备优势,对跨国公司和创新企业有着强大吸引力。

深圳是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去年出台了《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着重在围绕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上进行优化,标志着深圳进入营商环境改革5.0时代。

报告显示,“北上深广港澳”六城在过去五年的观察中经常位居多个维度的前列,是中国城市中实力很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领先城市。技术与创新、区域重要城市、城市韧性、文化与生活存在领先优势非常明显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香港和上海。在“智力资本”维度,北京与广州均呈现一定的相对优势,在“经济影响力”维度,北京与香港呈现相对优势,在“宜商环境”维度,深圳优势明显,香港、上海也呈现一定优势水平。


技术与创新深圳5年领跑

“技术与创新”维度连续五年领跑全国,则凸显深圳特质。

“技术与创新”维度通过数字城市、移动互联、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授权、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等变量,观察数字技术与创新应用对数字治理和数字经济的作用。

这个维度中深圳、广州得分位列全国首位和第二,其中深圳在“专利授权量”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变量位列第1和第3位。数据表明,大湾区在技术研发与企业应用等整体创新实力较强,以技术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明显。

在该维度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变量中,深圳排名第1,广州排名第4,这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大湾区的完整布局和消费需求有一定的关系。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表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大湾区数字经济的支柱,并在生态布局上与京津冀、长三角走出了差异化道路,未来将加强城市间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产业链能级和在全球供应链话语权。

这一结果也显现出数字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效应,数字经济已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在“机遇之城”的总排名分别为:深圳(3)、广州(4)、香港(16)、佛山(21)、东莞(23)、珠海(24)、澳门(31)、中山(43)、惠州(45)、江门(49)、肇庆(51)。

粤港澳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大湾区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在《机遇之城》多个维度表现突出,特别是“智力资本”、“经济影响力”、“宜商环境”等维度上优势较为集中, 3个城市进入这些维度的前10名。深圳、广州、香港在大湾区处于第一梯度,对城市群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小政留意到,大湾区各市对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不约而同在提升。在新近香港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香港特区政府为“数字经济”安排了专门预算,预留5亿元进行“数码转型支援先导计划”,协助中小企业应用线程的基础数码方案;预留2亿元提升“智方便”平台改善用户体验。

除了大湾区,小政还关注到报告对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城市群的观察。与大湾区以深圳、广州、香港这三大城市引领带动不同,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更明显,区域发展协调均衡度是三大城市群中最高的,除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保持一贯的领先优势外,宁波、无锡等核心城市也迅速崛起,在多个维度都彰显出全面综合的实力,是形成产业集群最多的区域。

深圳首次跻身“全球活力城市”TOP10

除了“机遇之城”,深圳近日也在“全球活力城市”排名中实现了位次跃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日前连续第四年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在2022年度报告关键指标“全球活力城市指数”排名中,深圳首次跻身前10名,属全球活力城市金字塔的“灯塔城市”。

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活力城市TOP10排名依次为东京、上海、北京、新加坡、伦敦、纽约、深圳、首尔、旧金山、香港。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该报告以中规院搭建的全球城市数据研究平台为支撑,持续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算法,动态观测全球城市的复苏特征与发展趋势,通过数字化方式直观呈现,深入探讨全球创新、生产与服务、联通设施网络的特征与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活力城市”和“一带一路潜力城市”2022年位序变动,并结合产业变革、科技竞争等对2023年全球城市复苏特征作出新观察。

小政注意到,深圳在各个指标项中排名靠前被“点名”。

报告特别观察全球城市在科学前沿、技术前沿、产业前沿三个创新环节的表现。技术前沿主要表现为以专利产出等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大阪、圣迭戈、埃因霍温、深圳等城市专业化技术型创新中心浮现,在部分创新领域排名前列。产业前沿主要以全球代表性科技创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为主导,人口高度集聚的亚洲地区成为产业创新中枢,上海、北京、杭州、深圳潜力巨大。

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新加坡、台北、深圳、巴黎等全球创新网络前50城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制造智能化中也表现突出,成为全球生产与服务网络新力量。

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新能源、新技术融合突破,引领产业跃迁升级,并带动生产优势城市阵型的变化。以汽车制造业为例,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全球汽车制造中心从底特律、科隆、柏林、东京,走向旧金山、上海、深圳。

尽管铁路与港口运输遭遇短期扰动,得益于强大的港口联通能力以及国际货运班列持续投入等因素,深圳、青岛、香港稳步发展,持续占据设施联通维度的前3位。

得益于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快速复苏,北京、上海保持在前10位,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快速增长;深圳、广州提升明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外贸易表现出了强劲活力。

此外,报告新增的2022年度“城市观察”版块,点评对东京、深圳、伦敦、西安、河内等城市的观察。深圳以“创新支撑嵌入全球城市网络”活力凸显。

报告分析,深圳在全球创新网络中位居第一阵营,市场化创新突出。本土创新型跨国企业引领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欧洲慕尼黑等城市形成“专利合作飞地”。深圳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全球领先,但科学前沿创新是短板,作为依靠全球化成长起来的创新型城市,在“技术脱钩”加速背景下面临严峻挑战。

坚持开放,近域化紧密联系成为支撑深圳压力中前行的重要力量。深圳与北京、香港等科研型城市基础科研合作紧密,与广州、香港功能协同成三足鼎立之势,与周边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耦合,城市聚落与区域腹地为深圳可持续融入全球城市网络提供了坚实支撑。

(原标题《宜商环境与技术创新深圳双第一,从“机遇之城”报告看深圳“机遇”》)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王越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