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蓝皮书指出:我国雾霾治理面临六大挑战

读特记者 李萍
2017-09-29 15:40
摘要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指出,从近年来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看,我国的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污染依然严重,形势不容乐观,仍面临着六大问题与挑战。

9月29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指出,从近年来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看,我国的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污染依然严重,形势不容乐观,仍面临着六大问题与挑战。

 

1、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第一大煤炭消费国,也是全球第一大环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国,生产和生活高度依赖煤、石油等化石燃料。2015年,中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2.1%、8.5%、4.9%和14.5%,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4.0%、18.1%、5.9%和12.0%,煤炭占能源消耗的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能源消耗中煤炭仅占20%左右)。

不合理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及其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我国使用的煤炭大多是高硫煤,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进一步促成了雾霾的形成。

2、经济结构转型滞后是雾霾重污染地区面临的普遍挑战

从蓝皮书报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雾霾天气形成和分布与工业污染物排放有很大的关联。大多数雾霾污染的重灾区,也是高污染和高排放产业占比较大、产业结构偏重、经济结构转型相对滞后的工业发达城市或老工业基地。

以7座城市位列PM2.5年均值前十位、雾霾污染较为严重的河北省为例。2013年河北省生铁和粗钢产量分别是16358.54万吨和18048.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2.99%和22.19%,产能均居全国之首;消耗煤炭31663.3万吨,占全国的7.5%,而煤炭、钢铁企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正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部分地区环保责任弱化

环境执法是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着“重发展、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甚至认为雾霾治理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部分地区环保措施不到位、环保责任不落实,对于企业排污、环境违法等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干预环保监测、监察和执法,导致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4、区域协调治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从雾霾构成来源看,上海市来自外地输送的污染源约占20%,北京市来自外地输送的污染源则超过30%,浙江省自身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相对良好,但是受到外地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雾霾天气仍然时有出现。这说明加强联防联控对于区域雾霾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虽然已经形成了协调治理机制,但是这种松散型的行政合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致使涉及跨行政区域的环境规划、生态保护等难以落实。当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生矛盾时,地方政府经常会选择牺牲环境、追求GDP。同时,这种松散的合作机制也很难保持长效化,联合执法机制则更加弱化,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性。

5、部分污染源控制工作缺乏配套技术支撑

近年来,环保部门在重点生产企业、各类施工工地、燃煤供热站以及拆迁现场分批安装了在线实时监控设备,对向大气中超标偷排污染物以及违规扬尘污染行为实行全天候24小时环保监察;同时,为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网格员配备了流动监控设备——“环保通”,方便网格员流动巡查、抓拍污染源。

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效果,但部分污染源控制工作由于缺乏配套实施技术,会产生新的环境或社会问题。例如,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秸秆处理处置技术,秸秆焚烧的监控治理工作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仍然难以完全禁止,而且大量废弃未烧的秸秆也成为新的环境问题。

6、不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导致自然生态功能下降

目前对雾霾治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化石燃料和污染物减排方面,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本身也具有自净功能。实际上,当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相对完整、生态环境容纳能力和自净功能较强时,很多大气污染物都会被森林、草地、水体等自然生态系统所吸收、消纳。但我国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因为不科学的城镇建设开发模式,往往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容量下降。

主要表现为: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大量森林、水体、林地、草地等被开发占用,导致各类生态用地减少,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二是中国城市普遍存在过度建设与过度硬化的问题,城市集中连片大面积硬化建设,使自然降水不能渗入地下,水土交换功能丧失,大量污染物无处消纳,只能悬浮于大气中,遇有局部静稳天气就会形成雾霾;三是盲目的城市扩张导致城市规划不合理,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既破坏了生态环境,也阻碍了大气流通,人为造成了局部静稳天气,更易促成雾霾的形成。

【读特阅读+】

京津冀依然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区域

9月29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指出,总体来看,我国的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京津冀依然是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2016年我国一共出现8次大范围的、中度到重度的持续性雾霾天气,与2015年相比减少3次;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比从2013年的60.5%提高到2016年的74.2%,上升了13.7%;PM2.5浓度由年平均72μg/m3降低至年平均50μg/m3,降了22μg/m3。

从2013至2016年对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情况来看,河北省保定、邢台、石家庄、衡水、唐山、邯郸等城市连续排名后十位。除此之外,山东省济南市、河南省郑州市、陕西省西安市、山西省太原市、天津市、辽宁省沈阳市也都榜上有名。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省依然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一方面由于河北省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中部平原地区,容易形成静稳天气;另一方面,河北省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多,再加上气候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较差,这是主要原因。

根据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海口连续四年均为我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其次质量较好的为舟山、拉萨、惠州、厦门。从统计结果可知,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一方面由于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比内陆地区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另一方面,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不是重工业发展地区,人为原因产生的空气污染较少。

自2013年以来,北京市加大力度整治大气环境,在雾霾治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在PM10和SO2治理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北京市PM10和SO2的年平均浓度均已低于国家标准(PM10为116微克/立方米,SO2为60微克/立方米)。但2016年PM2.5年平均浓度仍超过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1倍,NO2年平均浓度也呈现超标状态,雾霾治理依旧任重道远。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