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党的十九大 新起点上创新猷”深圳报业集团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座谈会结束后,参会的三位新闻传播学专家吴予敏、王晓华、辜晓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们表示,深圳报业集团15年的发展壮大体现了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希望集团接下来的改革转型和融合发展,守正出新,砥砺前行。
吴予敏:为新闻教学提供案例和典范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予敏认为,从起步成长、全面发展到攻坚转型,15年来,深圳报业集团的舆论引导力、经营与改革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全国领风气之先。
“在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中,深圳报业集团有不可磨灭的功劳!深圳报业集团始终履行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记录特区改革开放的进程,总结特区改革开放的经验,始终和城市的发展、市民的心声同频共振,这是深圳报业集团成功的关键所在。”吴予敏说。
吴予敏表示,深圳报业集团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还体现在多年来坚持营造关爱氛围,打造创新文化。每年的关爱行动、文博会、创意十二月,在深圳报业集团的发起和带动下,全市形成爱的暖流,掀起创新的浪潮。
“深圳报业集团各报网为深圳大学的新闻教学提供了案例和典范,也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希望有更多深圳报业集团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走进校园,和学生进行交流,给我们上课,为培养新一代新闻人才树立典范。”
王晓华:要引进多类型人才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王晓华认为,当前传统媒体要在发布平台和产品呈现形态上有所创新,转变思维方式,引进多类型人才。“传统媒体的新闻人需要对传媒的新技术、新形态有所了解,尤其是对于受众的需求要加大研究,要有针对地创造新闻产品,改变传统媒体原本单一的呈现方式,打造呈现方式多样化。”王晓华说。
王晓华建议,如今传统媒体的采编队伍和人才结构需要进行较大调整。除了原有新闻学专业人才外,还需要引进大量其他类型的人才,包括交互、设计、自动化处理,信息产品设计等人才。“新媒体不受版面的限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要想生产有个性的新闻产品。人才这一方面需要多元化,并且团队作战。多样化的人才共同完成信息生产,才能助传统媒体更快地实现转型。”
辜晓进:体现新时代媒体人形象
“7名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代表的发言非常生动,案例很有说服力,体现他们对岗位的热爱,体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新时代的媒体人就应该是这个形象!”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英文《深圳日报》原总编辑辜晓进兴奋地对记者说。
辜晓进表示,近年来,坚守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做出了过去不可想象的成绩。“作为一个老报人,我感到很兴奋。作为一名学者,我看到了希望。”
辜晓进说,深圳报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了创新、可行的路径,报业人员顺应数字时代新要求进行了自我革新,从而带来了新气象。报业集团这次推选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是一个好形式,给大家树立了目标、榜样,让大家有了努力的方向,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