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深举行,纵论发展新路径和破题关键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2023-03-04 16:53

3月2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南方周末城市论坛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该研讨会由南方周末研究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联合举办,汇聚学术、企业等各界优秀代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效,探索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谈论高质量发展时,存在两个亟须捋清的重要问题:一是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二是高质量发展从何而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公共住房等“软基建”的建设也是高质量发展,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走向高收入经济体的关键。在此基础上,郑永年教授与团队围绕着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三驾马车”:科教与基础科研、科创与应用技术、金融体系。

他强调,一大批具有基础科研能力的大学跟机构,一大批能够把基础科研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企业或机构,以及金融体系的支持,这三者缺一不可。此外,还需要两方面背景做统筹:一是有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的制度性开放;二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一直是广东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软肋”。广东县域振兴的破题关键是什么?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指出,县域经济是经济区域的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县域具有经济单元和行政单元双重属性,通过“赋权强县”来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需要赋予县(区)一级更为充分的财权、事权和用人权:一是达成“县域强省市才能强,县域活镇村才能活”的共识;二是要遵循“应统则统、能分尽分”的原则,切实提高县一级承接统筹下沉资源、政策的能力;三是建立县一级统筹使用下沉资源的考核机制,明确县一级统筹全县,镇村协同发展的主体责任。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数字医疗、数字交通、数字金融等数字化产品已经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践中,数据的共享与开放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打破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从数据赋能的维度出发,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模式构想。他认为,钱跨境、税平衡、人往来、数流动,各种要素的交换是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前提。其中,数据是未来经济的血液,无数据不产业。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展数据跨境流动不可替代的试验区,但是数据流动仍是一块“硬骨头”,其根本矛盾在于数据流动具有“三元悖论”,诸如数据产权、数据归属如何确定等问题,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未解难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

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相互合作令人期待。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框架下,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建立,促进粤澳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未来广东可以根据珠海尤其是横琴的产业发展实际配合澳门特区的发展策略,系统性研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形成“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企业“引进来”提供枢纽平台。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陶然在主题演讲中聚焦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的模式创新。他认为,城市更新中容易出现“博弈困局”,并带来“时间陷阱”,其破局的关键是在更新政策设计上实现“两个竞争+一个腾挪”:一是设计更为合理的博弈规则和更为市场化但基本稳定的统一拆迁补偿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潜在土地供应方的有效竞争;二是地方政府经过土地供应方之间竞争挑选出准备推动的更新片区之后,设计一个有效机制去激励潜在土地需求方的有效竞争;三是加大规划的灵活度,充分发挥前两类竞争作用。合理调整更新片区范围,利用更新片区附近的农地、产业用地乃至片区内部相对连片且容易拆迁地段去制造出一个有效的“腾挪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陶然。

腾讯研究院专家李孜指出,数实城乡融合是指基于数字服务体系与线下城乡基础设施、公共与商业服务设施融合的一种新的城乡一体化范式。他认为,数实城乡融合可以带动信息技术、资本、人力资源、能源、物流、生态文化的城乡流动,这样的服务体系和数实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县、镇、村三级融入城市网络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同时促进乡镇居民数字素养的提高。

腾讯研究院专家李孜

区域经济最大的中国特色是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和超大规模市场。广东高质量发展如何先行一步?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书长、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戴春晨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港澳发挥大作用;二是保住供应链,引导大型企业给供应链企业提应用要求;三是将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连同起来;四是给员工幸福,尤其是一线研发人员和车间工人。

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书长、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戴春晨。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关键问题

精彩纷呈的学术干货分享为在场观众带来了思想启迪,圆桌对话碰撞出了新的思想火花。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融合”系列问题,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抒田,毕马威中国华南区咨询服务首席合伙人彭富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院长、副研究员袁冉东,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客座教授王达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彭富强从人才视角出发,提出了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路径。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人才,要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是大湾区需要联通,还要吸引国际人才;二是企业有责任将人才利用得更好;三是大学可以在多个层次带动优秀老师、学生互动起来。

黄抒田指出,在我国自贸区创新内容和导向选择都趋于瓶颈的背景下,南沙、前海、横琴,国家都给予了相对创新的方案。南沙不光是自贸区,还是传统行政区、国家级新区,其创新是整体性和综合性的; 横琴方案具有高度试验性,但复制推广性相对较低;前海扩区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和经济体量扩容,而是在全球金融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针对核心问题提出的示范性解决方案。

人才是科创的关键,而大湾区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呢?袁冉东认为,要大力提升“软基建”水平。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现在传统基础设施已经不输给发达国家了,而像大湾区这样的地方,缺的其实是住房、教育、医疗等“软基建”,需要进行重点突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院长、副研究员袁冉东

王达从金融方面对粤港澳三地未来经济活动谈了三个思考:一是某种程度上说,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二是金融的底层逻辑是信用,数字技术让信用风险定价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会;三是粤港澳大湾区有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应该为中国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

(受访单位供图)

(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深举行,纵论发展新路径和破题关键》)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