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甲,蘑菇头,一双闪烁害羞的眼睛和不知所措的小手。不同于诗词大会上沉稳自信的小选手,场下的赵若桐仍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亲昵地依偎在爸爸怀里。在近日播出的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深圳7岁学子赵若桐惊喜亮相主舞台,一展鹏城诗词少年风采。不止在舞台,赵若桐早已将诗词嵌入生活的缝隙,在天真烂漫的童年世界里绽放出一朵诗意之花。
赵若桐在《诗词大会》舞台上。
“读诗是一件好玩的事儿”
“读诗是一件好玩的事儿!可以知道很多有趣的知识。”问及喜欢诗词的原因,赵若桐几乎是脱口而出。就在来采访见面的路上,父女两人已经完成了每日诗词学习“小任务”。“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赵若桐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这是一首描写螃蟹的诗,螃蟹的骨头(外壳)长在肉外,人的骨头长在肉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诗词学习中,爸爸赵鹏有意加入接龙、猜谜等游戏元素,提升孩子的诗词学习兴趣。“我跟孩子一起学诗,关系其实也是亦师亦友。从诗词里能够了解古人的吃穿住用行,如果你真的沉下心喜欢诗词的话,你会感觉还是挺好玩的。”
赵若桐和爸爸在节目现场。
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赵若桐喜欢上了画画,试着将自己脑中的诗歌意境用画笔描绘出来,让诗词文字与生活画面更紧密地结合。渐渐地,对着梧桐山上盛放的紫色风铃木,若桐会脱口而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看到院子里的枇杷成熟,她会跟家人分享“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的欢脱……无处不在的诗词构成了赵若桐的诗意生活,就这样,这个仅有7岁的孩子的诗词储备量从几首扩充到上千首,并且已经能够流畅背诵《长恨歌》和《琵琶行》,诗词逐渐融入到她小小的世界里。
父母为孩子树立最好的“诗词榜样”
赵若桐对诗词的喜爱,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启蒙。幼儿园时期,爸爸赵鹏便带着她大声读诗词,并将女儿掌握的诗词在黑色封皮的笔记本中手写下来,记录父女俩学诗过程发生的好玩事情,那是专属于父女二人的“秘密宝典”。赵鹏是一名船员,每次出海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离家的日子里,《唐诗三百首》成了父女俩视频交流的主题,分离的思念在诗词对话中得以消解。工作繁忙的妈妈为了更好地融入父女两人的“诗词圈子”,选择搭乘地铁上下班,利用通勤时间学习诗词。在父母的精心守护下,赵若桐的诗词世界一步步搭建。
赵若桐和爸爸在家里一起读诗。
好的诗词,不仅是审美的,同时也是启迪的、思考的,透过诗词,可以窥见一段历史,了解一段文明。“有的诗真的是越读越有味道,虽然诗词跨越年代,但是人和人的感情是相通的。”除了教孩子吟诵诗词,赵鹏也会积极为孩子讲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典故和人物生平,寻找现代生活与古代生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诗词学习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去深入地探寻诗意,触摸历史肌理。在赵妈妈看来,诗词不是一个证明成就的工具,而是用来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载体。古人吟诗诵词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会用来作为比赛的题目或者题材,只是在他们人生旅途的某一刹那记录下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深圳有滋养诗词文化的土壤
深圳良好的阅读氛围和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为诗词学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在2008年来到深圳,当时住在福田,因为离深圳图书馆比较近,所以来的第一个月就去办了读者证。”赵鹏之前喜欢读书、读诗,常在图书馆借阅诗词相关书籍。“现在我们社区内就有自助图书馆,借还书也很方便。这对于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非常好。”而在赵若桐就读的深圳梧桐学校里,老师为学生精心制作了国学诵读考级卡,激励更多学生主动学习、了解诗词。
《诗词大会》录制结束后,赵若桐和爸爸在故宫游玩。
此外,深圳丰富多样的诗词比赛更是在全市掀起“诗词热”。赵鹏告诉记者,深圳各个区每年都有诗词比赛,而且比赛时间错开,孩子可以同时参加多个区的诗词比赛进行锻炼。在他看来,深圳有许多像刘建彪这样的学者在不遗余力推广诗词文化,重视对诗词人才的培养,鼓励青少年加入诗词学习队伍,这是令他非常感动的。
“能站在诗词大会的舞台,是很多爱好诗词人的梦想,我希望她能继续保持对诗词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次准备7号离家出海,预计七月份能回来,正好能陪她一起过暑假。”赵若桐和爸爸约定,新学期开学后,她们要每天继续坚持学习两首诗,一首唐诗,一首宋词。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将诗意注入生活 ,深圳7岁女孩赵若桐和她的诗词世界》)
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