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 大湾区高校应强调各自特色
晶报APP
2023-02-03 11:13

■叶克飞 作家、旅行者

1月6日,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第一标段全面封顶。这所由广东省政府管理的公办高校,在定位方面计划以理工科为主,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变化并引领大湾区科创发展的人才。

这是大湾区高等教育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体现的是对科创发展的重视。前不久,中科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也表示,未来30年深大将为深圳建设中国“硅谷”发挥当年斯坦福大学的作用。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也提出,港科大可以带动香港建立完善的创科生态圈,正如斯坦福大学在硅谷担当的角色一样,填补创科环境现有的空隙。南方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则认为“深圳是最具硅谷气质的城市,对标斯坦福,南科大的情怀与深圳经济社会建设高度相融。”

粤港澳高校为何纷纷对标斯坦福大学?新建大学又为何将科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对硅谷模式的探讨浮于表面

在美国高校中,斯坦福大学的“资历”远远不如那些老牌名校,相比动辄数百年历史的欧洲名校就更是“年轻”。但作为后起之秀,它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器,是硅谷的最坚强后盾,二者互相成就,在硅谷崛起的同时,它也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百余年间走出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重要愿景,而大学作为人才高地,决定了区域竞争力。一流湾区从来没有缺少过一流大学,纽约湾的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京湾区的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等,都是明证。

应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作用仍有巨大潜力可挖。正如有专家所言:“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创新集群第二位,但大部分贡献来自于创新企业,高等院校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对硅谷模式的探讨往往浮于表面,仅仅是简单将硅谷的形成与斯坦福大学办学理念的变化直接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硅谷是叠加因素所形成,具体到高校领域,是区域高校聚集效应的结果,斯坦福大学是其中的核心,也是最知名的,但并非唯一。除了它之外,还有一批高水平大学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还有许多理工科大学将这些创新变成现实。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推动高校发展,除了继续打造名校之外,也应在集聚效应上下功夫。而在地域层面,除了香港、广州和深圳这几大中心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高校分布与特色也很重要。

什么样的大学文化能制造最好的人才体系

有一年,我曾专程拜访游客很少的德国中部小城耶拿。之所以前往这里,纯粹是因为好奇。这里是德国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中心,大名鼎鼎的卡尔·蔡司就在这里诞生。世界上最早的相机便采用蔡司镜头,如今许多光学仪器也使用蔡司镜头。

如今的耶拿,除了卡尔·蔡司之外,还有后来居上的耶拿光学公司,生产高质量玻璃的肖特公司,制造太阳能电池硅片的瓦克-肖特公司,以及数十家以研发光学、激光技术为特色的研究所。这个人口只有十多万的小城是名副其实的德国光都,德国出口的光学和激光产品中,超过40%产自这里。如果再结合德国在光学科技领域的地位,称之为“世界光都”都不为过。

耶拿大学就是这座“光都”的坚强后盾。这所大学创立于1558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歌德曾称它为“知识和科学的集散地”。1800年前后的德国古典主义时期,这里成为德国理想主义理论的中心,“耶拿精神”成为一种象征。1934年改名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以纪念德国诗人席勒。耶拿大学的光学专业久负盛名,德语专业硕士则被评为德国十大名牌硕士专业。这座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激光研究所,脑电波图也在此发端。

在光学专业上出类拔萃的耶拿大学,其实也是德国大学特质的一种象征:在求大求全的综合排名中,它们也许不占优势,但具体到某个专业、某个学科,德国大学往往能站在世界顶端。

很少会有人想到,GDP排名全球第四、向以工业和科技发达著称的德国,居然连一所世界排名QS前五十强的大学都没有。2022年,德国QS排名最高的慕尼黑大学仅仅排名第64位,但它的物理学、哲学、药学、生物化学和法学等学科都排名世界前五十位,物理学排名更靠前。

德国大学的世界排名不高有各种原因,比如经济因素。德国以公立大学为主,而且全免费,经费有限,德国人就将有限资金用于仪器设备、图书等方面,没有多余的钱折腾形象。再就是德国大学重教学多于科研,而科研恰恰是评定大学排名的重要参考。

有人说,德国的大学更像福利组织,“要照顾有孩子的学生的特殊需求;要为残疾学生考虑周全,使他们尽可能地不需要外界帮助而就学;照顾到国际学生,尤其是欧盟内部的交换生,考虑国际学生的特殊需要;高校通过履行职责来教育公众”。

也正因为这样,德国没有官方的大学排名,也没有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之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资源一平均,学校之间就没有特别大的差距。

既然轻选拔,重社会责任,德国大学就免不了以教学为重,科研其次。在德国,承担科研工作的主力不是大学,而是科研所和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小研究室。另外,德国大学中的综合性院校很少,在重视综合性院校的国际排名上当然吃亏。

也正是这样的德国大学,制造了全球最好的人才体系之一。德国理工科大学更是和德国科技一样享有盛名。其中德国九所领先的科技大学,即TU9,被称为欧洲理工学校的“常青藤”。

教学与科研并举

德国高校的“平均化”,并不完全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毕竟名校的辐射效应和吸引力也是一笔宝贵资源,对于处于上升期、急需人才聚拢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更是如此。同时,德国大学的“教学为重,科研其次”也是基于德国研究室众多且强大的特点,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建设,仍然要走教学与科研并举的路子。

但粤港澳大湾区仍然可以借鉴德国模式,那就是强调不同高校的自身特色,在不同学科和领域走拔尖之路,同时兼顾大湾区的大小城市,在地域层面各有侧重,契合不同城市的产业发展需求。

(原标题《聚光灯 | 大湾区高校应强调各自特色》)

编辑 刘珂 黄小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