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陶·庙底沟文化图谱》
王仁湘著,巴蜀书社
本书是一部详尽讲述中国彩陶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彩陶的发现”,分地域讲述了庙底沟彩陶的分布范围、主要特征和纹饰代表,展现其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第二部分“彩陶艺术特征”,分析了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一般特征和艺术特征,如基本纹饰构成和展现方式等。作者通过“纹饰”艺术视角,串联起中国文明起源与中原文化认同概念,全面披露了庙底沟文化彩陶高清精美图片,集中展示了以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史前中国在艺术、文化上的成就。
《商代金文研究》
谢明文著,中西书局
商代金文是指商人在铜器上铸刻或书写的文字,是研究商代语言文字和历史考古的重要资料。本书首先在作者已收集的7129件商代(含“殷末或周初”)金文的基础上选取220件进行著录考释,以器类为纲,按铭文字数排列,包括“时代”“著录”“字数”“释文”“来源”“注释”等内容。其次,作者分“金文构形”“商代金文与西周金文常用字词关系对比”“部分族名的整理与研究”“商代金文单个字词考释”“部分铭文单篇考释”五个方面对商代金文作专题研究,颇多创见发明,发掘了商代金文在文字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
葛亮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这是一本古汉字通识读本,用900多幅出土古文字例字,介绍200多个常用汉字的源流,旨在揭示关于汉字的“常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汉字源流的正确方法,介绍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及相关研究取得的新知。
《徙封: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
于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地理板块发展的节奏,尝试为理解西周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基础的时空坐标系统。
《〈道德经〉智慧100讲》
刘笑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道德经》究竟说了什么?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呢?针对于此,刘笑敢教授在本书中通过八大主题,将《道德经》八十一章妙语整合为融贯的道家思想体系,详解《道德经》的核心关键词:道、自然、无为、正反……更有老子治国思想的独特命题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永受嘉福:汉代的民间信仰世界》
汪桂海著,凤凰出版社
“永受嘉福”的书名来源于一枚著名的汉代瓦当,意喻吉祥。汉代民间重视鬼神,但是这些资料在正史中很少记载,给后人留下了种种谜团,而新出的简帛等出土材料,为我们揭示了这一个重视巫鬼的民间社会。本书将简牍帛书、画像石、碑刻、镇墓文、买地券等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汉代的民间信仰,尤其是经济领域的信仰、医疗信仰等信仰领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文物中的鸟兽草木》
刘敦愿著,郑岩编,活字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没于古代器物与画像中的鸟兽草木,题材广泛,映现着人们与自然界生物丰富密切的关联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含义和艺术脉络。本书通过描述这些图案、纹样的风格,剖析其意涵,推想古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改造与利用,复原彼时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活,追踪古族的征伐与迁徙,再现悠远的宗教礼仪与信仰。
《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
姬凌辉著,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以细菌作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
《道义实存论伦理学》
邓安庆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为邓安庆教授主编的十卷本《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导论卷”,以“道义实存论”打通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以正义、爱和自由的关系阐明西方道德哲学一以贯之的历史相通性原则,并因此对西方伦理学的类型关系做出了出自第一哲学之根据的全面解释。
《静寂工人:码头的日与夜》
魏明毅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昔日人声鼎沸的基隆码头陷入停滞,随着基隆港的衰落,码头工人一步步沦为全球化“弃民”。伴随生存困境而来的,还有“男子气概”的失落,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情感纽带的断裂。被时代抛弃的码头装卸工人、入不敷出的大货车司机、饱经风霜的茶店仔阿姨、失语返家的父亲……人类学学者魏明毅走进基隆的日与夜,倾听他们的诉说,并不断叩问这静寂背后深层次、结构性的原因。
《城市战争》
王千马著,现代出版社
本书通过审视中国城市及区域经济的沉浮来寻找它们的发展命脉,观照其背后的历史逻辑。这些城市是如何生长的?它们又有怎样的立足之本?命运转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规律?在当下,它们需要打造怎样的“城设”,我们又该如何为它们的未来助力……
全书分古典的重生、进击的中坚、向往的未来三部分,由西安、洛阳、开封、郑州、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的进化演绎了“古典城市”的没落与自强,以合肥、南京、杭州、青岛、济南、长沙、武汉、重庆、成都、长春等城市的转身与跃起来展现“中坚城市”的勃勃生机,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中国城市的佼佼者来观察思考“未来城市”将如何引领下一个时代。
《江南寻城:上海卫所城市历史形态研究》
孙昌麒麟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本书是以上海地区卫所城市为主,兼及讨论周边区域城市的历史地理论著。研究对象为今日的上海金山卫、奉贤奉城(青村所)、浦东惠南(南汇嘴所)、宝山(吴淞江所)四座卫所城市,全书分别从历史形态、文献资料、古旧地图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江南区域城市的历史特性。
(原标题《2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永受嘉福:汉代的民间信仰世界》)
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