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相儒以墨”艺术空间看姜晓文的“云山如意”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7-09-24 08:43
摘要

“一手伸向生活”也体现在姜晓文的创作中,他非常注重写生。

“望长安”系列之“云山如意——姜晓文作品展”23日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二楼的“相儒以墨”艺术空间开幕。此次展出艺术家姜晓文共41件水墨作品,以山水、人物为主。

姜晓文1973年出生,自幼承杨林兴启蒙,受教于西安美院杨建兮,陕西国画院张振学,是西安青年艺术家的中坚力量。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传统文化一直给姜晓文的绘画创作提供深厚的养料。就如他所说的,传统的根在西安扎得很深,从小耳濡目染,是潜移默化,不可回避的。譬如,著名的绘画流派“长安画派”对姜晓文影响很大。

"长安画派”是由石鲁、赵望云、李梓盛、康师尧、何海霞、方济众等画家为代表的美术团体,他们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其中尤钟情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创作手法上,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

伸向传统对姜晓文来说,这是他创作的基石。师法古人是不少画家创作的途径之一。而姜晓文则希望通过大量临摹古画来达到对传统精华的吸收。他觉得中国画万变不离其宗,精髓无外乎就是笔墨,而线条与扎实的书法基本功息息相关。他曾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临摹古画,从宋元到明清,石涛、八大山人、清朝的“四王”,他都一一临摹,从中吸取古人的智慧。

“一手伸向生活”也体现在姜晓文的创作中,他非常注重写生。为了获得创作的灵感,他走过大山大海,陕西西出有敦煌、麦积山石窟,东有山西的云冈石窟等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人物的造型上,他吸收了敦煌壁画的飞天,用流动性的造型让山本身也有了一种动感。

仔细观察姜晓文的山水,它展现着北方山水的苍茫之气。墨气虽有,但不凝滞,不呆板,当中不乏氤氲水水气,有云深飘渺之感。姜晓文说,“整个画面呈现一种动态,但我希望观众在看的瞬间是宁静的,能捕捉到那一瞬间的情绪。”学者费秉勋觉得姜晓文的山水画没有当下许多作品的那种急切与邋遢,更没有呆滞的匠气,而显得空灵、鲜洁甚至透明。意境幽静但不阴郁,邃谧却能亲人。常有一二幽人徜徉其间,与天地精神相融,令人不禁做出尘之想。

此次展览是南京丙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起的“望长安”系列之一,在姜晓文之后,还有不少于三位西北艺术家会相继亮相,本次“望长安”画展的策展人郑好表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渴求。在深圳这样的新锐城市更需要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归属感。说到传统文化,我们无法绕过的就是西安,因为长安文化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种主流映射。“我们在西安考察时认识了一批西安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用当代的视角和艺术笔触诠释了能与时代共鸣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而丙希文化在深圳成立相儒以墨展厅,就是希望通过文化的碰撞给人们带来更新鲜、美好的生活体悟。”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0月10日。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