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昆:我的华文文学情结
杨振昆
2023-01-08 16:47

杨振昆教授长期从事华文文学研究,退休前曾任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主编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审视》《东南亚华文文学论》等著作。

2021年5月,应其学生、好友,云南大学董事、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副董事长、香港著名企业家管乔中先生的邀请,杨振昆将毕生珍藏的有关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书籍(含华文作家作品、研究书籍)全部无偿捐献给韩山师范学院,并在该校创办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出任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杨振昆教授出任研究中心主任时的讲话稿(经本人修订)。

我的华文文学情结

杨振昆

我从1991 年创建云南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室至今已经30多年了。回想走过的路感到并不容易,其艰难在于:

一是资料的搜集。华文文学资料在国内难买到,开始基本上是空手起家,有的是到国外开会靠与会作家赠送,一箱箱、一袋袋搬回来的。最有效的是主办会议,来自世界各国的作家都会带着自己的作品来交流。我曾在1994年主办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会上办了一个作品展。参会的近两百名代表带来了三百多本书,为我们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我参会都主动地要书,带书是个苦差事,每次我肩背手提,登机常常会超重罚款。我研究室两间房子十几个书架的书就是我一箱箱、一袋袋背回来的。

最大的支持是泰国作家曾心先生把他积累的近八百本书给我。我租了车,到他的别墅去拉,然后到码头海运回来。另外,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炯教授把他爱人王淑秧积累的三百多本书送我,我请朋友一起到她家去拉并打包运回。许多朋友也赠送过不少书,难以尽述,深感研究资料来之不易。

二是人脉关系的建立。其实国内学者对华文作家作品的研究,并不是自己不能创作,而是出于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华文文学作家在东南亚国家生存不易,写作更为不易。许多镜头是我十分难忘的:

在缅甸一位作家忧伤地述说,他的孩子,第二代还能说点汉语,第三代已经不能听和说了。他讲到他写的华文作品只是为了后代不忘祖先,不忘故国,留下点供后代学的东西。这可能是许多华文作家共同的初衷。

泰华作家司马攻、梦莉都是企业家。他们先后出任泰华作协会长 ,为发展泰华文学出资出力,曾主办多次华文文学的讨论会。我至少参加过四次,每一次都受到热情的接待。从1994年他们到昆明参加我主办的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至今,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东南亚的华文作家我常常念及的还有很多。这种缘分不仅成为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条件,而且成为研究的一种动力。

三是国内学者的交流和友谊,形成了相互鼓励、共同努力的氛围。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始会长暨南大学校长饶芃子及接班的王列耀、白杨和副会长、秘书长白舒荣、杨际岚、朱文斌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影响的老学者陆士清、古远清、陈贤茂等都以他们杰出的研究成果鼓舞着后来者。

四是研究力量的组织。研究力量是中心能否出成果的保证。研究不能只靠经济激励,关键的是要靠对这一事业的认同。当年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老师们以高度的热情从事研究,出了不少成果。如今国家教委重视科研,老师们都申报有资助的课题。华文文学较难申报到课题,因此要靠研究人员的觉悟和奉献精神。

正是这些因素使我念念不忘华文文学研究。2002年我从学校退休后,有一段时间下海,暗想可以通过下海改善经济条件,为继续搞华文文学打下基础。我回归学校后扩大了研究中心,带着一批研究生参加研究,并给他们发生活补贴,出席会议也由自己出经费。先后出了一批论文,还办了20多期《世华微刊》,在《明天》杂志上以画刊的形式推出了东南亚华文文学专栏刊登介绍了不少重要的华文作家。并支持《滇池》文学刊物开办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品专栏。

云南大学董事管乔中先生又是潮州韩山师范学院副董事长,当他提出潮州是侨乡,邀我到那里创办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时,我欣然应允,把多年积累的资料1.5吨运往潮州,并于2021年5月在韩师举行成立仪式,并要我出任东南亚华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中心的执行副主任由文学院副院长曹亚明担任。管乔中先生是著名的华侨企业家。他的企业凯普科技成为了上市公司,在研究经费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公司的研究有潮州籍作家、新加坡企业家蓉子指导,他在潮州投资了学校。这些条件是我过去很难有的,可以说,研究中心未来会有更大发展。

我的华文文学心结,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呼应。华文作家心系中国,他们是“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传播者,又是国别文化经济的积极交流者;从小的方面来说,华文文学发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作为一个新的学科,更有着好的发展前景。

我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教授,在这一领域,先后出版了《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中师大王庆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邀我出任副主编。其他还出版了文学著作《边地文学启示录》《红土地的恋歌》《我生在月圆的时分》;社会学著作出版有幸福文集,包括八本书:《幸福营造》《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女人幸福学》《女人幸福锦囊》《建筑幸福学》《企业幸福学》《社区幸福学》《老年幸福学》;华文文学著作有《东南亚华文文学论》《东南亚文化论》《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审视》等著作。有一篇关于我的报道《杨振昆:跨界与超越的人生》,说出了我多个领域的开拓。可以说,我的研究范围虽然有些杂,但华文文学在我的生命中毕竟是不可挥去的心结。

华文文学需要新生力量,相信韩师年轻的学人们一定会把它作为终生的事业,把它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华文文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力量。

(原标题《我的华文文学情结》)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