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 “艺术书展”具有前卫实验性,广深两地不应浅尝辄止
晶报
2022-12-21 13:49

■沈森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新美术馆学》研究文辑执行主编

“艺术书展”是当下引起公众关注和热议的艺术博览会形式,其主要展出艺术家、作家、书籍创作者、独立出版商设计制作的艺术出版物。与传统的图书交易会侧重于营销的性质不同,“艺术书展”更像是为对艺术和阅读有兴趣的人而准备的获取艺术知识和交流的平台。通常,“艺术书展”上不仅包括待售的书籍和作品,还集合了艺术展览、项目活动、工作坊、讲座、交流会或新书发布会等多类型的艺术活动。

反抗“纸媒末日”的新都市社交方式

作为非正式的艺术社交平台,“艺术书展”起源于上世纪晚期观念艺术家和实验艺术家对书籍的独立设计与媒介探索,这些书籍通常在主流展览系统之外流通,并往往以反常规的材质、装帧和内容传达艺术家的先锋思想与观念表达。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使用书籍来反思和记录生活,一些服务于艺术家群体的非营利性出版组织也应运而生,他们通过将艺术家的创意以“书”的语法和形态去复本生产、发行及分销,进一步扩大了前卫艺术的公共传播范围,为书展热潮的蔓延奠下了基调。

经过试验和探索,21世纪以来纽约、柏林、伦敦等城市兴起了相关的博览会,东京和新加坡等地亦在最近十年引进了这种展会模式,“艺术书展”作为当今热点的、全球性的文化景观,展览的形式及视野也愈加趋向多向度,并且常伴随着城市艺术项目和艺术节等活动联合举办。包括像纽约艺术书展(NY Art Book Fair)在内的国际大型艺术书展,每年都有全球数百家机构和独立艺术家受到邀请,并在书展的同期举办主题性的艺术工作坊和分享会。这类综合性和协作性的艺术集聚形式构建了公众在艺术机构以外与作品产生互动的场域,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抗“纸媒末日”的新都市社交方式,对城市和社群的文化建设而言,提供的则是一种将当代艺术与文化融入市民生活的新方式。

本土“艺术书展”需要时间去试错

现今,在我国本土举办的艺术书展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已持续一段时间的、具备一定影响力和专业性的国际艺术书展品牌,这类书展通过海外连线、协同翻译、联合创作等形式与多家独立出版商、美术馆出版项目以及艺术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二是最近一两年蓬勃出现的由出版机构策划及主办的展会,这类书展相对松散地在全球范围内邀请艺术家和机构,并推广中国本土艺术家和独立出版物。其身影多点式地散见于广州、南京、杭州等地。三是美术馆、艺术中心等公共艺术机构所举办的艺术书展,这类书展更为强调展览的艺术价值以及出版物作为思想介质的特性,并更多地协同艺术家进行在地合作、融合实践、演出、行为等多样性的表达尝试,具有较强的实验价值。

艺术书展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年来书展的品牌数量以及表现形式都呈现不断丰富的态势,各方对这种艺文活动所持的态度也较为开放包容,但也突出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要的方面是稳定的运营与政策的支持。在国际上,艺术书展被普遍视为城市的年度大型艺术庆典,绝大多数都拥有较为规律且固定的举办时间和场地,同时基金扶持、税收倾斜、筹款活动等渠道也针对性地向其提供了长期运营的充分条件。与之相比,我国艺术书展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许多主办团队依旧不得不在兴趣、理想与商业性之间寻找平衡和出路。其次,艺术书展需要更加关注和强调内容的价值,将艺术出版的前卫状态和优质内容引进来,并着眼于本土与国际的双向交流,包括能否建立良性的社群联系和驻地关系,推动在地艺术家和国际艺术家走出去和走进来,以及以艺术书展为中介策划优质的驻地项目与学术活动。这是一段需要时间去不断试错和积累经验的漫长路途。

“艺术书展”在南方的缺席

截至目前,艺术书展在广东地区,甚至说在华南地区都缺少一个大本营,这与广州、深圳活跃的当代艺术现场是有落差的,相比上海和北京如火如荼的艺术书展事业更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尽管最近两年行业内开始组织BIGGER广州艺术书展、沸腾书会等项目并作出一些在地性的尝试,但大部分广东观众对艺术书展的认知和参与度仍然非常有限。

南方迟迟未能出现扛起“国际性艺术书展”大旗的主办方,角色的缺席以及商业效益、受众门槛等阻碍因素,使其难以避免地在粤港澳优势区位、国际化贸易资源等有利条件与艺术书展长期空缺的现实之间显现出“割裂感”。这种“割裂感”曾经也存在于香港。2019年后,大馆当代(Tai Kwun Contemporary)启动了BOOKED香港艺术书展,几年来,该机构通过在地驻留项目建立起艺术家与研究员、教育家等专业人士的跨学科合作网络,并且长期推进以亚洲为核心的“艺术家书籍图书馆”藏书项目和出版项目。在此基础上,大馆当代将BOOKED香港艺术书展定位于亚洲地区的国际艺术书展,组织学术委员会在世界范围内甄选关注艺术家书籍及实验艺术写作等视觉与当代艺术领域的参展方,去年也特别推出让本地与非本地参展者配对展览的“孖展”计划。数年以来,香港所举办的四场艺术书展已经具备了切实可行的运营思路和模式,也描摹出香港对当代艺术和文化建设的理解。

艺术书展作为当代文化精神实验的一种象征,是城市建设中别样的文化形态。由于艺术书展这一概念自构想起便被赋予了前卫文化的实验性,所以它才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地吸引有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驻足,同时也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内激活着公众参与文化交流的积极性。回过头来看,同属大湾区枢纽站的广州和深圳拥有一流的城市资源和硬件设置,在面对“艺术书展”这类新的文化活动形态时应当自觉地向外行动和试验更多因地制宜的可行模式,而非持一种被动的、浅尝辄止的反应态度。另一方面,艺术书展之于社会的价值并不能单纯地以“效益”为衡量标准。艺术家和机构如何沉淀下来,在资本和效益的夹缝中坚持自我表达、不被消费大潮推着走,从而找到与公众互动交流的节奏和步伐,这是今时今日两地完善当代艺术版图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原标题《聚光灯 147期 | “艺术书展”具有前卫实验性,广深两地不应浅尝辄止》)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陈晨

(作者:晶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