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物性行为的深圳博士,写出了十大好书《它们的性》
晶报
2022-11-23 14:45

日前,第23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正式揭晓。《好玩儿的大师:赵元任影记之学术篇》《陶庵回想录》《本雅明传》《它们的性》《深圳自然博物百科》《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中国金银器(共五卷)》《北流》《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无国界病人——在美治疗癌症3000天》10本图书获选本届“年度十大好书”。

这份榜单值得深圳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两本书极富深圳元素。《深圳自然博物百科》无论是写作对象、写作者南兆旭,再到出版的海天出版社,均属于深圳。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十大好书中的《它们的性》,作者王大可也是生活、工作在深圳的深圳人。

《它们的性》是一本讲述动物性行为的人文科普图书,有着非常硬核的科学性。王大可是牛津大学动物学系博士,目前在深圳中科院做科研工作,专攻小鼠的脑科学。但她在博士阶段的代表性研究课题却是“鸡在不同社交环境下的性行为策略、精子分配策略、认知决策策略”这类的动物性学研究。在书里,她一共写了100多种动物千奇百怪的性与爱。

但持续关注十大好书的读者可能会疑惑,这本看似更像是趣味科普的图书,跟历年来十大好书的风格好像并不是太匹配。在十大好书的终评会上也有评委提出相似的疑问。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教授江晓原作为这本好书的提名评委,却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他强烈推进这本书进入十大好书榜单。

江晓原说,《它们的性》表面上谈的是动物的性,但作者处处观照的仍是人类的性和婚姻,理由是“人也是动物”。江晓原甚至觉得,这本书有理由看成是文学作品,它只是以谈论动物的性的形式来关注人。

而江晓原另一个强烈推荐的理由在于,它的文本非常具有活力,作者的文笔甚至可以说有些“放荡”,但这种放荡增加了文本的诱惑力,让人读着读着就着了迷。“这种独特的文本,往往将读者瞬间迷倒一片,让他们对作者叹为天人,这种效应对文学作品而言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王大可博士工作照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江晓原认为《它们的性》在叙事方式上做了新的探索,“以前人们写科普作品,用文学做包装搞科普,现在是反过来用科普做包装搞文学。”

可以说,作为一本人文科普作品,《它们的性》以作者异常独特的写作意识,嫁接起了从科学通往人文的桥梁,完美地完成了“跨界”的思索,在本年度的原创出版图书中实属难得。

王大可曾坦言,自己最开始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弥漫的社会氛围的不适应。比如,人一定要上个好大学,一定要竞争,她就去反思这些观念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开始研究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它们的性》这本书实际上是对达尔文理论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她想从动物性学研究里,去理解人类社会。在她看来,性关系不仅只有伴侣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起源于性的发生。性连接起关系的最小单元,才有了家庭、社群、国家。她希望从动物研究里探索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

而每研究一种动物的性,王大可就能够澄清自己的一种偏见。比如,在真实的动物性生活世界里,人类所理解的忠贞的爱情可能是很少见的。

生物界的残酷或许会让我们感叹,“再也无法相信爱情了”,但爱情是否只有人类相信的那一种,王大可向我们展现的动物世界,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能性,它拓展我们知识的边界,也澄清我们的种种偏见。

正如王大可在书中后记写道:“这本书不是猎奇的各种动物性癖的展示,也非大咖学理的一脉相承,我只是赤裸裸地展示了我的思考过程。”

回到动物世界,从性选择的角度上重新理解世界,王大可完成了某种意义上对于爱情、文明的解构,也让身为人类的我们,可以更加坦然地正视自己身上的动物性。

(原标题《研究动物性行为的深圳博士,写出了十大好书<它们的性>》)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陈晨


(作者:晶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