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娟:法者仁心

读特见习记者 张燕
2017-09-19 20:01
摘要

在刘海娟的协调争取下,被判处缓刑的小郭回到原学校读书,如今,小郭已考上广州一所重点大学。

庭审中的刘海娟。

“小时候看电视剧,特别崇拜法庭上雄辩滔滔的律师、伸张正义的法官。”坐在记者面前的刘海娟笑容柔和,给人亲切之感。她笑言,为了追寻儿时的梦想,她上了西南政法大学;为了坚持这个最初的梦想,在一家公司从事法务工作三年后,她选择辞职考进了龙岗区人民法院。

作为一名80后年轻女法官,多年来,刘海娟在审判一线“挑起大梁”,先后在横岗法庭、民一庭、少年刑事审判庭等多部门工作,现任龙岗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副庭长。自担任法官以来,共审结1500余宗民事、刑事案件,其中有不少的重大敏感案件,兼顾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特别是在少年刑事审判中,致力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帮教,用真情化解怨恨,用法律为青春护航,赢得很多当事人真心感激,至今仍有当事人给她写信诉说成长与感恩。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以及“年度办案之星”。

刘海娟坚持每年到龙岗区各中小学开展义务法制课堂。

“哥哥,我原谅你,以后还和你玩”

刘海娟至今还清楚记得刚来少年刑事审判庭接手的第一单案子。那是2012年7月,不满十六周岁的初三学生小郭与平时玩得不错的小伙伴小周在玩游戏过程中发生争执,小郭一时冲动,挥拳相向,将小周头部打伤,经鉴定为重伤。小郭被刑拘后,公诉机关以故意伤害罪诉至龙岗区人民法院。

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刘海娟陷入沉思,昔日形影不离的小伙伴一朝对簿公堂,该如何让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正确认知自己的行为后果与责任,不留阴影地走好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

刘海娟深入了解情况,发现小郭在单亲家庭长大,全靠妈妈开小餐馆养大自己及弟妹,十分不易。在庭审中,小郭妈妈声声哀求,请求轻判。被害人小周则不到十四周岁,跟父亲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小周爸爸看着儿子头顶十多公分的长疤,心痛不已,坚决要求严惩。

认识到妥善处理案件的重要意义,刘海娟在庭审中对小郭进行深刻教育,并对被害人及其家属进行安抚和劝告。在庭后,她多次组织双方家属进行调解,几次调解至夜幕降临。最终,小郭妈妈多方借款,筹集12万元赔偿被害人,用作小周今后治疗、学业等。看到妈妈还有80多岁的奶奶为自己奔走,小郭当庭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向小周及其家人真诚道歉。小周也原谅了小郭:“我以后还喊你哥哥,还和你玩。你要好好的。”在刘海娟的协调争取下,被判处缓刑的小郭回到原学校读书,如今,小郭已考上广州一所重点大学。

与刘海娟共事多年的少年刑事审判庭庭长简建玲这样评价她,“业务能力强,具有丰富的少年刑审工作经验。难能可贵的是,她勇于担当,工作踏实。”

刘海娟参与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工作。

宽严相济,成功审结轰动一时“医闹案”

刘海娟还勇挑重担,曾成功审结多宗备受社会关注的重大疑难案件,如轰动一时的“平湖医院医生下跪医闹案”等,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去年3月11日,10月龄的患者小杰因病被送至龙岗区平湖人民医院就诊,后因病情加重抢救无效于3月13日早上死亡。痛失爱子的小杰父母认为小杰的死跟该院治疗不当有关,遂联合多名亲友来到该院一楼大厅拉横幅、烧纸钱、发放传单,当日接诊医生黄某也被强行拉拽至大厅,被迫下跪磕头约20分钟。公安机关先后三次增援警力方才将全部人员带离。

由于该案是《刑法修正案(九)》将医闹行为入刑后首宗典型医闹案件,因情节恶劣引发广泛关注,医患群体分成两个阵营各自发声,引发舆论大讨论。

“当时我压力很大,好几个晚上睡不着,也不敢告诉周围人自己在办这个案子。”接到这宗“烫手”的案件后,刘海娟顶着压力,对案件进行认真分析和充分研判,开庭之前多次与当事人沟通;在庭审中,播放部分事发当日视频,冷静下来的小杰家人看到视频后都低下了头。最终,所有被告人一一当庭向被害人赔礼道歉,较好地抚平了被害人的心理创伤。被害人黄某表示接受道歉,并自愿撤回了对被告人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

最后,刘海娟根据宽严相济的法律原则,本着依法惩治“医闹”,并综合考虑被告失去亲人的特殊性,对首要分子判处三年七个月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者判处八个月至一年二个月不等有期徒刑的刑罚。判决后,大部分被告人均认罪服判,案件处理也得到了人大代表、上级法院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见习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见习记者 张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