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全面记录深圳自然地理与生命物种的百科全书
读特客户端 综合
2022-11-17 23:04

11月17日,备受全国业界与大众读者关注的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揭晓礼举办,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的年度新作、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深圳自然博物百科》获评在列。

这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深圳自然、地理与生命物种的百科全书。评委推荐语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人写给他居住了30多年的城市的一首情诗。本书作者南兆旭12年间用自己的脚一寸寸丈量深圳的山川大地,写就了这部对深圳全域自然博物的盘点之作。它以90万字,3500多张图片,以及300多件音视频文件,从文字到声音到影像,全景式呈现了深圳本土多样生态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等丰饶的生命物种,动人心魄。本书不仅是一部博物百科知识读本,字里行间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富有很强的启迪性。

在这本大书中,找到观察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南兆旭新作《深圳自然博物百科》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深圳自然、地理与生命物种的百科全书。来深33载,南兆旭行走与研究的足迹深入了这座城市的细枝末节,最终汇集出这部重达2.5公斤,共668页的厚重百科,他希望翻开这本书的每个人“至少能够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对长居地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感情,拓展自己的生活面。”


南兆旭

在许多人的阅读经历中,百科全书曾是少儿时期的科普读物,但这部《深圳自然博物百科》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比如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读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便可在阅读图文之余,随时步入由136个纪录片与短视频,69件音频、82套vr全景影像组成的“云上博物馆”,探秘深圳的自然胜地。在3500多张图片中,无论是城市景观,或是山间生灵,拍摄时间均精确到日,细节之下,城市空间的变迁跃然于纸上。

我们姓深圳:以深圳命名的物种

成书过程,最艰难的还是改稿。“学术描述写来容易,难的是怎样准确地把自然博物常识用人们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南兆旭说,这得益于一直帮助和滋养着自己的亲朋与老师。因此,在书的开端,他以一篇恳切的致谢作为书的序言,其中不乏深圳本土的专家学者。南兆旭表示,目前,深圳对于生态研究、自然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走在全国前列。例如,2020年底,深圳民间的环境保护组织已超过10家,民间研究力量的持续性、专业度不可小觑,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工作进行了协助和弥补;又如,深圳率先全国对生态红线与自然保护地的划定等等,均体现出超前性。

记者看到,《深圳自然博物百科》中既有宏观的视角站位,也有细微的幽默和美好。“深圳是什么?”在这本书中,读者既可以从时代进程、行政划分、地理地貌等方面了解深圳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也可将放大镜对准深圳山间的一片叶,观察蕨类植物的新叶如何“用小拳拳打动你的心”,或沉下心探究如“大地怀抱里的婴儿”一般的菌菇。书中,南兆旭称深圳为“家园”——一座家园,万物共生,人们共同参与家园城市的进步。

深圳的四季

“家园,就是我们的长居之处,就是在家与国之间的地方”。南兆旭常说,把自己的居住地当做世界的中心来关注。“很多人担心北极的冰要融化了,却对深圳的水质并不了解;很多人关注房子车子,受制于物质带来的巨大快乐或痛苦。我希望为人们在自然中获得一些舒缓,找到观察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走读深圳,南兆旭为城市描绘美好图景

南兆旭崇敬的哈斯凯尔教授曾说,“在无限小的事物中寻找整个宇宙”,“观望自身,与观望世界并不冲突”。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告诉他“浮生常博物,记得去看花”,这与南兆旭长久以来所坚持的“在地关怀”不谋而合。

簕杜鹃,深圳市花的故事年表

这些年来,南兆旭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走读深圳,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深圳。从自然风物到城市变迁史料,南兆旭的田野调查深入了城市与自然的丰富细节,摸索出城市自然发展的足迹。

2019 年,南兆旭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聘为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在《深圳自然博物百科》中,南兆旭为这座城市描绘出了2个美好愿景:推动设立具有特殊科学与生态价值的微型自然保护点;推动贯通穿越深圳全境的自然步道“826 步道”。

南兆旭说,《深圳自然博物百科》犹如一棵树,书中的一个个良好的愿望犹如一粒粒种子,虽小,却有生长的可能。“在全国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土地经济产出最高的深圳,再建立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不现实,在现有的27个自然保护地之外,建立具有特殊科学与生态价值的微型自然保护点就变得特别重要和迫切。它将成为大型自然保护地的延伸与补充,连接起深圳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深圳自然保护地与基本生态控制线全图

而“826步道”则是以深圳生日命名,总长超过180 公里,蜿蜒在山海间,贯穿深圳全境的远足径。南兆旭希望,在未来,“826步道”成为深圳版的麦理浩径,微缩版的阿帕拉契亚步道,成为当代深圳留给未来深圳的一份美好礼物。

在这本书中,南兆旭还首次在深圳的科技力、创新力之外,提出了“自然力”这一概念。他表示,深圳以极小的土地面积承载了超千万的人口数量,大大减少了同等人口数量在其他地域可能产生的生态足印,创造出巨大的发展奇迹,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深圳的人口

回忆创作初衷,南兆旭说这本书是一本“致谢之书”

虽然普通话有着改不掉的山西口音,但南兆旭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深圳人。南兆旭在深圳多年从事文化传播和出版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起,南兆旭开始在深圳的山野行走,同时进行生态观察和记录。他试图给这座城市建立一份自然档案的同时,也从过往的历史档案中梳理、讲述深圳的历史。图书《深圳记忆》《解密深圳档案》《深圳自然笔记》,纪录片《迁徙》《深圳民间记忆》《岁月山河深圳人》等,都是他回馈给深圳的作品。

《深圳自然博物百科》刚出版时,南兆旭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为深圳写了一本什么样的书》,他表达的一是致敬,二是致谢。

“1989年冬天,我连续坐了3天的火车和汽车,拿着“边防通行证”从南头边检站第一次进入深圳,那天特别欣喜地想,‘要尽最大的努力,在这个城市安家’。33年后,我竟然为这座城市写了一本自然博物的书,还得到很多朋友的关注和喜爱。”在今年五月底的一次访谈中,南兆旭提到,“在多年的行走和写作中,我一直呼吁和倡导‘在地关怀’,宏观上,是全球视角下的新家园意识,微观上,是每个人都应当关注自己的长居地,作为深圳人,有一万个理由把深圳当作世界的中心来关注。另外,这本书也是我的一本致谢之书。我深深地感谢这座城市33年前收留了我,谢谢它在狭小的地理空间里,给予了像我这样的数以千万迁徙者与原住民一起,享有多样的生存机遇与成就之路。

他说,自己就是没理由地、无条件地喜欢深圳。“我们身在深圳,我们的家园就是深圳,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一同探知深圳这片土地的历史与自然,一同参与家园城市的进步与改变,一同创造这所城市美好的未来,请不要辜负这座城市的美好并让更多的人看到。”

自然博物百科的概念,在目前的图书出版领域,最小的范围是框定在一个国家。把一个城市放到百科概念里去写,这在之前是几乎没有的。写作之初,南兆旭也会问自己:“深圳这么一个小的地方,做这么大的百科,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但他选择了要写,要做,因为这个神奇的城市值得。作为经济特区四十多年,客家移民地三四百年,边防所城1000多年,深圳装载了、改变了上千万人的命运。

“我在做纪录片《迁徙》时,访谈的很多对象,都说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来了深圳,整个人生格局都跟随这个城市发生不一样的变化,生命的活力突然被焕发、被点燃、被成就。深圳给很多人提供了‘投奔之地’。”

这个城市为何有这么出色的能力?南兆旭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圳移民的大量涌入。来自各地的迁徙者梦想家,把优长和梦想都带到这里,同时冲掉了原本停滞不前的东西。每个人都互相牵引、共同参与,让城市集中精力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南兆旭无数次前往深圳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宝安档案馆查阅资料。为了防止漏掉重要文件,他甚至把宝安档案馆所藏的1949年~1979年的深圳档案通读了一遍。上千次的行走记录和数千万字的地方文献阅读,让全景呈现深圳的努力成为可能,在空间与时间的交织中展现深圳的自然生境与生命万物,更加立体,更加生动,也更加可信。

作为一本“深圳之书”,《深圳自然博物百科》远远不只是一部自然博物的百科全书,其视野与价值并不囿于当下的时空,它以自然的宏旨重新审视这座有人类城市发展奇迹的城市,其间蕴含的许多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永恒关系的密码,时刻提醒我们敬畏与爱护自然,以及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之中的每一个生命。

出版人孙重人谈阅读《深圳自然博物百科》的感受,称其知识性、趣味性,在五彩斑斓的文字和画面中,让人如痴如醉。当然,这本书的写作、编辑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光有南兆旭,还有很多专业人士、多学科同行热心参与,共同努力,他们将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工作、生活有效结合,南兆旭和他的伙伴们是这样做的,他们不但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也演绎了自己精彩的人生。这,正是深圳作为一座创新型城市的活力所在。

(综合报道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晚报 )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露锋

(作者:读特客户端 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