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入学习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坊专家观点综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国和 通讯员 周修琦 史敏
2022-11-15 08:58
摘要

11月9日,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特区实践与理论》杂志社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社会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深入学习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工作坊,来自全国各地的15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等内容展开研讨。

11月9日,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特区实践与理论》杂志社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社会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深入学习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工作坊,来自全国各地的15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等内容展开研讨。

研讨会上,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孟伟在致辞中表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希望通过深入研讨碰撞出思想火花,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为新时代守正创新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成员、副院长、《深圳社会科学》主编杨建认为,这次两家学术期刊联合举办工作坊,切实发挥好学术期刊的平台作用和学术传播力,是为了谋求共赢发展,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表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层层递进、紧密贯通,有实践基础的总结、创新理论的开拓、发展方略的确立、实施路径的部署。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他看来,中国式现代化要自信自强,谋求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全面推进“五位一体”,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要立足自身、强化自我革命。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陈金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础框架。现代化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世界意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倪星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和超越、如何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看待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转变等三个方面阐释,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呈现了“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的总体局面,政党坚强有力、引领创变,政府积极进取、开明有为,市场创新开放、灵活有效,社会多元参与、和谐有序,从而实现了理想化的治理状态。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率先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探路的责任和使命重大,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李翔从军队的性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中国文武关系的重新理顺,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角度作了分享。实践证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必须要靠严明的纪律保证落实,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情况作为检验部队听党指挥的重要标准。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黄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国际法原则、规则的创新和发展,为全球治理的规则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将对未来全球治理秩序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将充分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国际社会也会越来越多地见证中国始终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少雷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时代宣言书,也是新征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政治动员令。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作出的重大判断、重大部署,积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提高认识、指导实践,以实干实绩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教授刘学侠认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党的二十大的部署为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教授唐杰在题为《深圳强化创新驱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言中表示,深刻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就是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圳作为重要的创新型城市,从“三来一补”起步,挤入全球分工体系后,从跟随模仿者成长为引领创新者。未来深圳要走向更加前沿的创新,用新的科技创新带动新的产业突破,用创新破解 “卡脖子”难题,让深圳的创新走到世界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钟春平表示,面对新的国内外环境,要保持定力,通过创新驱动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且要在开放中发展。同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更重视基础研究,重视重大技术的突破。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创新。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陶一桃认为,高质量发展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实现目标的内容,又是实现目标的制度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既包括高质量发展又包括高水平对外开放,如果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的战略部署,那高质量发展则是这一战略部署的核心内容,而高水平开放是重要实践路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两者共同促进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深圳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燕妮表示,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城市发展和治理的全过程。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数字治理绩效的评估机制,以人民群众在数字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中心考量。二要通过推进顶层设计逐步解决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数据流动目前存在的规则不对接,机制不衔接问题。三要在现有数据相关立法基础上,针对基于数据垄断、数据寡头等产生的城市治理新问题,给予更多立法回应。

三、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沈金浩提出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路径,一是应该提供更多、更好的汉语学习机会和途径;二是花大力气强化比较文化研究,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三是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四是多形式、多渠道生动立体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表示,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立足于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把握我们的文化精神实质,面向未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于历史思考层面,他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守正创新的根本保障;在守正中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国网新闻评论部主编蒋新宇从一线新闻从业者的角度,谈了他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理解与看法。他表示,中国文明自身就有多样性,对外宣传时,也应尊重和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国别、不同文化习惯制定传播策略,要做到一国一策。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特区实践与理论》杂志社社长、总编熊哲文研究员认为,与会专家们紧密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军事等多个视角畅谈学习体会,选题精准,观点新颖,视野开阔,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特区实践与理论》和《深圳社会科学》作为“双区”的学术期刊,要不辱使命勇担大任,在学习、研究和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方面要率先一步,学深一层,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发出理论强音,引领特区发展。

(原标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入学习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坊专家观点综述》)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朱玉林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国和 通讯员 周修琦 史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