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美人鱼》,票房达30亿;一个《盗墓笔记》的IP,被炒至天价;电影《寻龙诀》,拿下10多亿的票房;《琅琊榜》在创造电视节目收视奇迹的同时,也打造了一个成功的IP组合,前景看涨……IP热袭来,令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高烧起来。
不过,在拍成电影之前,这些人物、故事仅是一本小册子。IP怎样从一个小故事,变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呢?高烧之际如何保持清醒?近日,知名编剧、导演以及风投机构聚集深圳“前创汇”,在探讨IP热背后财富秘密的同时发出警示:警惕借劣质网络作品圈钱。
著名编剧汪海林、导演陈俊霖在前创汇与300多名投资者一起畅谈了IP热背后的财富秘密。
互联网“玩IP”杀入影视
“IP,这样一个连外国人都不用的简写概念最近却在中国火烧火燎,炙手可热,大有燎原之势。”在前创汇“影视IP该怎么投资”的经济论坛上,编过《神医喜来乐》、《铁嘴铜牙纪晓岚》的知名编剧汪海林说,虽然从英文原文看,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之意,“但这个词却是国内互联网行业新贵生造之词。”其中,互联网行业试图通过这个词,直接杀入传统影视行业,并推动影视行业的深刻变革。
这一说法引起在场投资者的“共振”。有投资者指出,这一热词要不了多久便会被人厌弃,就像“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以及曾经一度狂热的“P2P”一样,而且将会有大量“热钱”因为盲目跟风而栽在这一“热词”上。
事实上,非所有的“知识财产”都有可被开发成电影项目的潜质,因为无论什么故事,如果大银幕上呈现,它必须“可拍摄”、“可融资”、“可营销”、“可观赏”,几大要素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IP,看似诱人,但如果真的要做成魅力无穷的漫威超级英雄系列那样成功,需要的是长时间沉淀。如果只想赚快钱,恐怕难以真正俘获观众的‘视觉’。”
行业生态急功近利
“IP热就像一个旁氏骗局,是资本在发热。”作为业内权威,汪海林向来以敢言著称。他说,打着IP的幌子用低质量的网络作品圈钱,不是创意的爆发,而是整个行业生态的急功近利。而且,从目前来看,网络作品本身的整体水平偏低。
更让汪海林这类实力派编剧忧虑的是,文化产业因资本的进入而变得浮躁,好作品非常稀缺,市场充斥着大量烂片。他认为,这是由资本的特性决定的。“一方面,近年来大量资金涌入影视产业,投资人对影视剧制作流程、规律等都不了解,通过网站购买到粉丝追捧的热门IP;另一方面,故意不找专业制作团队,草草制作快速上映,动员粉丝炒热话题,最终迅速圈钱,降低作品专业性和观赏性。”
好IP没有收获好作品、好市场,正成为当下IP热中不容回避的现象。导演陈俊霖表示,“目前,一些资本投资影视作品,常常有失败案例。”比如《叶问3》票房惨败,就是很好例证。“叶问系列这个IP,从7年前的火爆到如今的市场反应冷淡,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其实,很多圈内人对IP开始了“冷思考”。《三体》的作者、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表示,IP热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电影产业缺乏原创能力。他说,与原创相比,买现成的IP当然容易得多。“美国科幻电影大部分是原创,靠买IP改编的科幻电影只是少数。但中国的现状是:编剧普遍不懂科幻,科幻作家普遍不了解电影编剧,制作公司要想从头打造一部原创科幻电影难度很大。”
投资方需要遵循规律
汪海林表示,不懂行的投资者最好不要碰影视作品,“开火锅店都比投资电影好”。
陈俊霖认为,电影圈是小圈文化,进入这个小圈不是靠钱就能解决问题的。同时,这个圈子要谨防上当受骗,影视行业不是那么简单,这里面水很深。“这行业里面,有很多人是在忽悠,还有个别人是明目张胆的骗人,也许只有1%的人才是真正做事情的。”他说,从导演的角度,都是希望跟专业的人打交道。如果投资人不懂电影,导演一般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合作。
不过,对IP的投资选择,其中是有规律可循。事实上,很多投资者认为,能在这个领域中发现一些优质的IP。尤其是二次元文化的兴起,或许会给这个领域带来全新的助力,特别重要的是,投资方需要尊重影视规律,才能获得市场尊重。IP剧投资方看中的,就是网络文学、游戏、动漫的那群忠实粉丝和他们的消费能力,这些元素代表着收视率或者票房成功的核心保障。
编辑 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