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纳凉: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东方卫视诗书画
2020-07-26 17:36

时值盛夏,天气酷热难耐,好像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蒸腾的暑气裹挟着阵阵热浪一刻不停地吹拂着我们,到哪里去寻得一丝凉意呢?

山中纳凉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很多诗人都选择了在茂林清荫中纳凉休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如何在山中纳凉的。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在这首诗里,李白只通过寥寥数字,便为我们呈现了一派山中纳凉的悠闲场面。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懒意洋洋地摇动那白羽扇,就这样裸着身子在青翠的树林中纳凉吧。

诗作开篇两句就为我们描摹出诗人李白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尤其是句子中“懒”“裸”二字,可谓是画龙点睛,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在山中乘凉的悠闲意趣。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多么凉爽宜人。

袒胸露顶、栖身林下颇有一种返归自然的情趣,诗人通过“脱”“露”二字的描写,很好地表达了自己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特意描写在“青林”中避暑纳凉,颇有深意。“青林”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片树木青葱茂密的树林,但是若把“青林”换成“树林”,环境似乎一下子从脱俗的仙境跌落凡间,境界全无。

实际上,这里的“青林”,我们也可以看成是李白心中的一块理想圣地,它除了有绿树浓荫,还空明澄净,代表着李白豪放飘逸、不落尘俗的个性。

同样描写夏日纳凉的诗作也有不少,比如南宋诗人杨万里就选择了“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而北宋诗人秦观则在画桥南畔“寻荫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如果说李白笔下“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为我们带来的是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感受,那么明代书画家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所作的《武侯高卧图》,则另有一番意趣在其中。

▲《武侯高卧图》明 朱瞻基

纸本墨笔 27.7cm×4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作中的武侯指的是诸葛亮,描绘的是当时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情景。整幅画作背景简括,人物突出。

在修竹丛前,诸葛亮敞胸露怀,头枕书匣,右手抚膝,左手支腮,正仰面躺在一片平坦的草地上,神态安然自在,举止狂放不羁。

篁竹翠屏被安排在人物身后,与人物身下郁郁青青的草坪组成了一个长林丰草的幽静所在。

从这幅画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想象:仲夏时节,诸葛亮闲雅地仰卧在竹林中消暑乘凉,眼神似有若无地望向远方,好像饱含了洞察一切的犀利和成竹在胸的城府,极好地传递了人物多谋善断的性格特征。

画中的竹子排布整齐、峭拔挺立,竹节分明,枝叶繁茂,几枝横斜生长出的枝竿打破了垂直生长的节奏,消除了因过于齐整而带来的呆板之气。

据史书《三国志》记载,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冈时,常在田中耕种,曾写下诗作《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管仲和乐毅。

而《武侯高卧图》则形象地表现了诸葛亮的隐居生涯,将作为隐士的诸葛亮纳凉山林之中、放浪形骸之外的气度刻画得十分鲜明。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为明朝打造了“仁宣之治”。不过雅尚翰墨的他,也可谓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书画皇帝”。

▲《三鼠图卷》局部 明 朱瞻基

▲《唐苑嬉春图》局部 明 朱瞻基

他擅长意笔画风,以花鸟草虫、动物居多。而这幅《武侯高卧图》是他存世为数不多的人物画作品之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这幅图的题款“宣德戊申御笔戏写,赐平江伯陈瑄”,我们能知道,这幅画绘制于宣德三年,也就是公元1428年,是赏赐给大臣的。

据画史记载,宣宗经常将御制诗书画赐给大臣,一方面是以示褒奖,同时也有警喻之意。

无论是李白在山中纳凉的闲适静谧,还是诸葛亮在卧龙冈的高卧安宁,可以说他们都是在消暑纳凉之余寻找一种内心的宁静。

时值盛夏,我们不妨在这暑气蒸腾的日子里,效法古人,寻一处幽静的山林,感受那“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的自在闲逸,也寻找一份属于自己内心的安宁。

编辑 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