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汝棠佛山故居:追寻红色印记,重温峥嵘岁月
佛山日报
2022-10-15 10:40

2022年7月,广东省发布《关于公布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全省共有132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其中佛山有9处,高明陈汝棠故居入选。

陈汝棠是著名民主革命人士,曾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广东省副省长等职务。

位于高明区更合镇高村的陈汝棠故居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高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研究当地和广东的近代革命斗争史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不久前,记者再次走进陈汝棠故居,追寻红色印记,重温峥嵘岁月。

陈汝棠故居。 /高明区博物馆供图

幽静故居蕴含轰烈往事

提起高明革命史,三小是个绕不过的地方;提起三小,陈汝棠是个绕不过的名字。三小的全称是高明县立第三小学,被誉为高明的“革命摇篮”,新文化教育在这里兴起,中共高明组织重建后的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产生,一大批革命骨干从这里走出去。它的创办人陈汝棠,更以其对革命的特殊贡献而留名青史。距离三小旧址11公里处便是陈汝棠故居,它虽潜藏深山,但其红色精神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在更合高村随处可见陈汝棠故居指引标识。

从广台高速更合西出口驶出,经合和大道沿高明河驶入,就能来到更合镇高村。沿着高村西边一路走去,绕过小路,走到高村537号,便是陈汝棠故居。这幢三间两廊式硬山顶建筑始建于1893年,建筑融合了当时的广府特色。其坐西南向东北,主座三开间,面阔6.7米,进深11.1米。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门窗砌花岗岩石板,两次间各建有阁楼,两廊顶为天台,从两阁楼处可进出天台。

开门进去,只见屋内陈设简洁,大厅里摆放着一张木桌、四张木凳,木桌一侧的砖墙上悬挂着多幅陈汝棠旧照。照片里的陈汝棠宽额广颐,面含微笑,浓眉下的眼神温和敦厚。安静的照片,安静的故居,背后蕴含的历史往事却是轰轰烈烈。

陈汝棠故居大厅摆放着一张木桌、四张木凳,木桌一侧的砖墙上悬挂着多幅陈汝棠旧照。

第三小学成为革命摇篮

1893年,陈汝棠出生于高明区更合镇合水高村,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1914年进入广州中法医科专门学校就读,毕业后开办昭生医社,后在孙中山北伐期间任中将军医总监兼陆军军医司司长,北伐战争时期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医处处长。

1928年冬,陈汝棠调任西北绥靖区西江治安督导专员兼高明县地方警卫队编练专员。其间,他在家乡高明整顿社会治安、惩办土豪劣绅,并创办了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担任校长。1932年,陈汝棠在该校创办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进步社团——力社,并在新高鹤边区开展农民运动和抗日运动。力社成员发动当地青年上夜校学文化、学唱革命歌曲,通过多种形式教育群众,团结群众。至1936年夏,力社建立起80多个分社,社员发展到3200余人,成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活动基地,为中国共产党恢复高明党组织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小因此被誉为高明“革命的摇篮”。

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旧址。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广东解放后,陈汝棠当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第二届广东省人大代表;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卫生厅厅长、民革华南临工委主任委员、华南联合大学副校长、广东省副省长等职。

1961年1月4日,陈汝棠在广州病逝。他一生追求真理,坚持革命,其爱憎分明、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高尚品德和革命气概将永远烛照后人。

保护文物讲好红色故事

如今,历经两次重修的陈汝棠故居基本保留原貌,还经常接待社会团体参观学习。除陈汝棠故居外,目前高明全区还有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灵龟塔、文昌塔、唐代龙窑遗址和谭平山故居。高明正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努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全力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熔炉”。

近年来,高明区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改造提升高明区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粤中纵队纪念馆,完善全区红色场馆硬件设施、展陈设计和讲解服务,以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粤中纵队纪念馆为核心,以文选楼、陈汝棠故居、宝贤义学等革命遗址为基点,初步构建起一个“以点带面、连圈成片”的红色矩阵。

高明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明的红色资源和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区博物馆将充分发挥陈汝棠故居等平台阵地的教育作用,继承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接下来,区博物馆将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根据历史原貌对陈汝棠故居的展品和场景进行布置和还原,将其打造成为“红色高明”的新名片,增强广大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区域文化认同感。

此外,高明区还将对谭平山故居、陈汝棠故居、灵龟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集中规划、串珠成链,打造一条“红色+古色”的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文化遗产事业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高明县立第三小学:高明的“革命摇篮”

走在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圩的村道上,沿路的绿茵草地上矗立着红旗雕塑,牡丹花开正盛。一间青砖灰瓦的祠堂式建筑在一片居民小楼的映衬下,更显古朴肃穆,这便是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旧址。漆红大门顶上,“宝贤义学”四个大字赫然在目,见证了高明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

1928年,陈汝棠以广东西北绥靖区治安督导专员兼高明县地方警卫队编练专员身份回到合水编练地方警卫,以整顿社会治安。他目睹合水、更楼、新圩等地教育落后,缺乏培养人才的学校,故邀地方开明人士商议筹办学校,以合水宝贤学堂镇波庙为主体改建校舍,于1929年春正式成立高明县立第三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

其间,陈汝棠以“实行新文化教育,灌输反帝反封建思想,培养革命种子”为办学宗旨,实行新文化教育,培育革命人才,实施新式教学,创办新式刊物。

1932年秋,陈汝棠在三小创办以反帝反封建、培养革命骨干为宗旨的进步团体力社,后发展成80多个分社,有社员3000多人,活动范围涉及高明、高要、新兴和鹤山边境村镇。

1936年8月,中共高明三小支部成立,使中断了近9年的中共高明地方组织得以恢复,是中共南方组织恢复时期西江地区乃至广东最早恢复的地方组织。

三小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高鹤地区乃至粤中地区革命斗争输送了一大批革命人才,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被称为“革命的摇篮”。

1983年及1997年修葺时,三小曾为合水中心小学图书室,现此校已迁,故空置了下来。如今,三小旧址已成为陈汝棠纪念馆。

(原标题《走访省文物保护单位陈汝棠故居追寻红色印记 重温峥嵘岁月》)

见习编辑 吴剑雯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玉洁 连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