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东莞市,不论是在市区还是镇街,不论是党政机关部门单位,还是在楼盘、工厂、商场、企业等部位,都多了醒目的警民联防执勤点,配备有相应的联防执勤装备。一旦有突发情况发生,或接到市民求助,执勤点便启动“一呼百应”机制,通过通信平台,迅速处置。
8万多名群众成为“编外警察”
今年6月2日傍晚,东莞市塘厦镇发生一起命案,女子程某娟因事与一名男子发生争执,后被该男子持刀刺伤颈部,该男子逃走。
案发后,塘厦公安分局迅速通过“一呼百应”对讲机通报案情,要求全镇各警民联防执勤点及“创安”积极分子留意。
不久,诸佛岭警务室布建的一名“全民创安”积极分子反映,椰山街路段有一名男子神色慌张,衣物上有血迹。18时09分,也就是接报案后9分钟,犯罪嫌疑人陈某科被抓获。
这便是东莞市于2016年9月底开始在广东省率先建立“全民创安·一呼百应”体系创造的平安红利效应之一,是东莞群防群治、全民参与共创平安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东莞,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从东莞市公安局了解到,“全民创安·一呼百应”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整合各类治安信息和警情案件信息,向各个警民联防点发布信息;将公安内部力量和社会外部力量两个部分各自打造一支队伍,形成由民警、辅警构成的第一、第二层级力量,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单位的保安人员等构成的第三层级力量,以及由酒店、旅馆、沐足、歌舞娱乐场所、大型工厂企业、楼盘小区、市场商场、环卫人员、出租车司机、治安志愿者、退休党员干部以及各家各户男性青壮年等等构成的第四至七层级力量。
总而言之,就是把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组织起来,把大街小巷各类群体发动起来,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及“互联网+”等新业态中蕴含的社会资源力量利用起来,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发挥起来,积极营造“治安人人参与、平安人人共享”氛围,不断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淡化陌生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着力打造具有“莞味”的全民创安群防群治工作新模式、新格局。
据统计,今年1至8月,全市发动群众86380人。也即是说,有8万多名普通群众被深入发动起来,成为警方的得力助手。
9000多联防执勤点遍布各区域
为了迅速布下天罗地网,东莞市公安局搭建了一套警民互通信息的“一呼百应”通信平台,分别在公安分局、派出所和其他单位、各行业内部搭建全城联动点平台、片区联动点平台和联络调度平台。
东莞市公安局还在各分局辖区内有独立场所和安保岗亭的单位建成标准统一的警民联防点,接收公安机关发布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接受群众求助报警、举报;推进守望相助,实现区域联防;协助公安机关扭送违法犯罪嫌疑人等。
目前,全市落实“一呼百应”群防群治工作经费列入镇(街)财政专项资金保障已有30个分局,已建警民联防执勤点9537个,配置执勤人员19681人。这些执勤人员主要是辅警队员和保安队员,他们配置有“一呼百应”对讲机,一旦执勤点附近发生紧急情况或者接到市民求助,他们会迅速响应,与警方联动进行处置。
东莞市公安局还发掘镇街区域特色选取15个分局推行“花园小区”、“酒吧大排档”、“大型楼宇”、“出租屋管理”等九种模式,特别是针对酒吧、大排档场所内人员密集度高,容易造成身体接触、碰撞,容易发生口角、打架等纠纷,通过建立“微信联系、视频联查、对讲机联动、警力联巡”“四联工作法”的夜间精准巡防工作机制等方式,及时将矛盾纠纷处置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对峙双方情绪激化及事态升级,力争创建“无命案”、“无刑案”街区。
8万多名“编外警察”和9000多个执勤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年1至8月,全市提供案、事件有效线索2001条(其中协助破获行政案件有696条,协助破获刑事案件有300条,其他案事件有效线索1005条),奖励867人次,发放奖励金467550元。
编辑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