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底线》开播,创作中有哪些故事?听他们说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2-09-21 19:01

由靳东、成毅、蔡文静主演,首部全景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9月19日已登陆湖南卫视,并在芒果TV、爱奇艺全网首播。

该剧导演刘国彤、编剧费慧君、李晓亮和文学总监王凯在创作中有哪些故事?

导演刘国彤:用极致细节打造最真实的法官形象    

 

“记得去年6月份接到《底线》创作任务的时候,我非常忐忑,因为法院和法官对我来说非常陌生,有种天生的敬畏感。要去创作一个完全陌生的题材,我是非常没有底气的。”该剧导演刘国彤说,“7月初我们迅速组建了创作团队,在编剧前期采风和创作的基础上,我们走访了全国的十多家法院,渐渐对法官有了一定了解。”

刘国彤对法官群体有四点感受:一是要成为1名员额法官“太难”。需要本科、研究生毕业,考上公务员,从法官助理做起,通过司法考试,最后还要有名额。普通人干成1件就是成功,法官要干成5件才算起步,所以法官群体是真正的高知精英群体。二是法官的繁忙。他们采访过北京市结案率最高的1名法官,1年结案2000多件,工作日平均每天8件,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巨大的工作量。三是法官的责任之大,大到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并且要对判决终身负责,这种内心的强大压力他们只能独自承担。四是法官的温暖。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法官的工作就是在维护着每个人内心的那份渴望,维护着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和公平正义。

法院是社会矛盾冲突的聚集地,形形色色的案件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题材极具广度。“诉辩双方都在极力维护己方的利益,在毫不掩饰的冲突中,让我们直视人性。通过一个个典型的判例,我们具象地感知到什么是公平正义,什么是中国法治的格局和温度。” 他说,所以他们坚定了一个创作的方向,就是要拍出有温度的、鲜活的法官形象,拍出一部极具真实感和烟火气息的温暖现实主义法治剧!

他回忆说,创作中,真实还原是他们的目标,演员演得像法官是表演的及格线。开机前2个月,主演们就进入法院体验生活。仅仅访谈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生活在法院,与法官们同吃同行,实际接触法院的工作细节,才能体会到真实的法院工作,了解法官的所思所想。他们不但旁听庭审,组织模拟法庭开庭,甚至在法官的指导下真实地去调解,和当事人面对面地交流。

编剧费慧君和李晓亮:希望每一个人在其中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通过采风和调研,我们逐渐摸到了法院剧的特质,即从法、理、情这三个维度考量,这也成了《底线》这部剧的一个创作基调。我们想真实、完整地展现法院人的工作日常,力求将他们在工作中面对疑难案件的纠结,面对当事人质疑时的痛苦煎熬,以及他们在职业发展上的困境、挣扎都能够准确地刻画出来。”编剧费慧君和李晓亮认为,通过接触,跟很多法官成了朋友,感受到他们工作过程中面对各种棘手的案件,研究证据、探索真相的艰辛,这为他们后续人物塑造带来很大帮助,让他们一下子就抓住这部剧追求的质感和烟火气。

“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平衡观赏性和专业性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保证案件的逻辑缜密、法律严谨,又要考虑作为一部电视剧所具有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他们回忆说,关于这两点的平衡,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和交流,对于剧本反复推敲打磨,修改20余稿。电视剧是文艺作品,而非现实生活的纪录片。他们选取真实案例作为创作基底,再进行碎片化的艺术加工使其具有观赏性,这样既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又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他们希望通过这部剧展现整个法律共同体中每个流程环节中参与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法官助理、书记员等,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法院新人,还是身经百战的审判长,他们都能够透过这部剧找到自己的身影,也让观众深入了解法官群体在日常严肃谨慎的环境中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卸下法袍的他们生活中也有各种酸甜苦辣,也有无法解决的家庭矛盾和困难,但穿上制服的那一刻,他们就会成为守护社会底线的司法工作者。

“我们希望剧中的案件是紧跟时代的,能够反映新时代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每一名观众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剧中人面临的难题何尝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他们说,人生难题,总有办法。这是他们想传递给观众的一种价值观,也想通过这部剧让老百姓明白关键时刻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让受众感受到法律的温度,这也是他们文艺创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所在。

文学总监王凯:让人性思考融入时代背景                                  

“2020年8月的夏天,在云南西双版纳《冰雨火》剧组,我接到了要策划一部展现当代人民法院的电视剧的任务。当时对于做刑事还是民事的方向选择优先选择了以民事案件为主。”谈到创作过程,文学总监王凯表示,一方面,民事案件更贴近生活,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另一方面,想从《冰雨火》危险刺激的抓毒情境中走出来。原本以为要做一部轻松温暖甚至充满喜剧色彩的法官生活剧,没想到真实的法院采风让他完全改变了看法。《底线》的突破就在于将原本题材固有的创作难点,反而转换成了本剧最大的看点。

现实主义创作必须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地在生活里浸泡。他说,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出品制作公司,还是编剧和他,都提出来第一步动作必须要扎实的采风。为此,他们来来回回进行10余次采风,走访全国60余家法院、200多名法院工作者,收集整理500多例案件。

破局更需格局,要将司法、人性的思考融入时代背景。法官的工作,对艺术表现有较大的限制。如何破局?他们调转了思路,着眼于“怎么判”是最大的悬念,挖掘案件背后的人生百态是核心。

“当我们把中国司法进步融入时代背景,才发现我们既不是写人也不是写事,更不是职场小生态,而是如何呈现我国的司法自信,如何做好中国表达。”他说,由此对故事、人物、案件进行全面升级,最后定稿为三代法院人在中国司法改革背景下,通过对一件件纷繁复杂案件的审判和调解,始终坚守底线、捍卫公正的一部法官群像戏。

“靳东老师参与了真实的现场调解工作,学习法言法语和本土口音,成毅、蔡文静、王秀竹等青年演员在模拟法庭夜以继日地反复训练。”他说,大家都努力把“极致真实感”在各个环节落实到位,最质朴的光影之下,那些人之常情、那些朴素道理、那些也是普通人的法官们,显得格外生动有力。

(原标题《电视剧<底线>开播,创作中有哪些故事?听他们说》)

见习编辑 韩湘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怡天 周梦璇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