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大湾区 | 创新之城42年活力不减,港青逐梦湾区深圳启航
香港商报 记者 伍敬斌
2022-08-26 08:25

今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2周年。在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今天,作为区内核心城市的深圳经过42年飞跃式发展,已成为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首选地。近年来,深圳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多项措施: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打造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

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来到深圳,将深圳作为自己梦想启航之地。深圳与香港在经济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关系,随着深圳发展再上台阶,香港亦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多助力。

前海打造港青创业第一站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颁布,助力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而这些年大湾区内互联互通不断加强,为香港青年北上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去年入驻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深圳市创科研展空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的科技企业,其公司生产的空气雾化消毒机可借助智能消毒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遥控,代替人工完成消毒程序。公司创始人王加威就是来自香港的创业者。他向记者表示,公司决定到深圳发展,也是被前海的惠港政策所吸引。在前海,商会和香港贸易发展局会通过在国内的网络为初创企业推荐资源。

在前海梦工厂,港澳青年的初创团队可以享受到租金补贴、人才公寓等优惠。王加威说: “因为这样,我们最终选择落地在前海梦工厂。这些帮扶措施对于初创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为推进深港合作的重要阵地、服务深港及世界青年创新创业的国际化服务平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经成为港澳及国际青年内地发展的 “第一站”。自2014年创办至今,已累计孵化团队591家,数量较5年前翻倍,其中香港团队325家,累计融资总额超29亿元。亮眼数据的背后,承载了众多创业团队和香港青年的 “湾区梦”。

梦工场只是前海之一隅,整个前海深港合作区在扩容之后还新出台了办公用房、招商引资、深港国际法务区、金融业、新型智库、餐饮业发展等九项产业集聚和扶持政策,不仅覆盖宝安、南山等扩区范围,对港企还按一般扶持标准的1.2倍执行,以支持港资企业拓展发展空间。

前海已经成为与香港产业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据统计,前海已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9万家。今年一季度,前海合作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08.42%,实际使用港资占比高达九成以上,同比增长148.01%;新增外资企业中,港企数量超七成,港资投资态势强劲。

来自香港的创业者、深圳市创科研展空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加威。受访者供图

多项惠策助港青融湾发展

作为探索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前海始终把全面推进深港合作放在首位。为了与香港在产业互融、人才交流、制度创新等领域形成深度的融合,2018年3月,深圳前海率先落地港澳居民在区内工作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缴纳和提取住房公积金方面享受市民待遇。2019年2月,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公布了《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36条措施,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实习、就业、创新创业。2021年3月,深圳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四方面提出了18条措施。同年,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启动了 “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计划”。截止至2022年1月,计划累计发布1362个招聘岗位,促成121位港澳青年与前海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此外,对港澳涉税专业人士跨境执业门槛制度的突破则是另一 “破冰”之举。2021年初,前海不仅率先放宽了该领域执业限制,取消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的限制,还允许符合条件者可发起设立税务师事务所。这也将 “仅需备案即可执业”的港澳专业人士类别增至16类。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前海合作区制度创新成果累计达685项,全国复制推广65项。其中,仅过去5年就新增约300项。《前海方案》发布后, “政策扩区”与“物理扩区”迭加推进,这些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已覆盖到更广阔区域,惠及更多港人。

在深圳工作的港籍青年刘海涛向记者表示,如今不仅在前海,在深圳其他地方的港人也能得到很好的帮助和优惠。缴纳社保和就医等已经与深圳市民无异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深港澳居民报考公务员也成为可能。2020年12月,深圳市在服务 “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考试中,首次设置5个定向港澳选拔职位。经历三轮招考,深圳累计招录了10名港澳籍公务员。

张心怡是深圳第一批的港籍公务员,目前就职于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负责对接企业科技项目的落地工作。她认为首次招录港籍公务员的就业示范作用非常重要, “当时看到深圳第一次定向招港澳公务员,觉得机会不错,就想挑战一下自己。香港学生会觉得,如今可以考到内地当公务员,那么内地其他科研院所、企业对他们的态度也会是开放和包容的,这样就能大大减少他们的顾虑。”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认为,深圳定向港澳选拔公务员,意味着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已经开始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创新。

深圳创新环境备受港青认可

除了政策上的吸引,王加威表示,“深圳最吸引香港青年的还是开放态度以及新技术应用。”科创合作,一直是深港合作的 “重头戏”。深港两地根据各自优势,科创合作逐渐形成了香港研发,深圳孵化的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措施、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为实现香港和深圳创科产业的结合,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香港贸易发展局深圳首席代表曾沂靖表示,深圳为香港青年提供了许多配套措施。 受访者供图

香港贸易发展局深圳首席代表曾沂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香港正处于转型期,要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就意味着香港的发展模式也要从传统向创新来转变。在当前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科技战、地区冲突、疫情都使得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的科技改变了全球的经济社会生态。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是科创产业、智慧城市发展最为成熟与完善的地方,也是各种各样新科技应用得较多的地方,如果香港青年要了解未来的科创发展,若不来大湾区,是很难理解科技对未来的人、社会、城市与产业会带来什么样的新机遇。因此,深圳的发展对于香港青年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这是许多在深圳的香港青年所深有体会的。在科技浪潮中,必须要有亲身体验才能维持未来的竞争力。这也是深圳的吸引力所在。

创立于香港数码港的妙智科技 2015 年向深圳发展。香港青年谢智衡是妙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记者采访他时,他刚刚在贵州谈完业务。谢智衡说,深圳的科研气氛浓厚,可以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去交流、合作,也可以对接各种不同项目。

这对于创办企业是有一定帮助的。从自主研发到生产,再到临床试验,妙智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制,仅用了3年。“机器人的界面和算法设计在香港完成,软件产业化在深圳落地,生产制造在东莞,临床测试和产品注册在广州,展示推广在珠海。”谢智衡说,“公司产品研制推广全过程得益于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携手打造的人才协同发展、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曾沂靖表示,深圳为香港青年提供了许多配套措施,比如说有很多针对港澳青年的创新基地和企业孵化器、各种产业园区给予的便利,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支持,这些工作都是很受香港青年认可的,相对来说条件已经非常成熟了。

助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和深圳由于发展的进程与方向不同,合作发展优势互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人才汇聚于此,但由于空间狭小,客观条件已不支持其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工业北迁从而形成深港合作初期的“前店后厂”模式。但这样的模式也致使香港的高科技难以大规模产业化,只能发挥科研功能。因此,香港的科技人才需要广阔的市场。

曾沂靖认为,香港只有700万人口,无法满足这些人才的发展需求。而深圳以及大湾区的其他内地城市刚好能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科技应用,甚至生物科技、医疗以及各种各样的新药,都可以通过深圳、大湾区走向整个广阔的内地。哪怕是开餐饮店,一边是700万人的市场,一边是7000万人的市场,也能想象哪边发展空间更大。在当前背景下,香港青年要提升竞争优势,一定要了解内地、了解大湾区,了解目前海外跨界、跨区域、跨文化的合作,这样才能让他们对自身有更多的认识。目前,国内的发展需要香港的复合型、国际型的人才,但他们有必要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摸索一段时间,才能有较好的竞争力。深圳毫无疑问是理想的目的地。

说起创业的感受,谢智衡表示,内地市场非常认同香港人的专业性、科研能力,但对于香港人在内地的商业拓展能力却有疑问。深圳乃至于内地的格局十分庞大,在这里建立关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是一个软性的实力,而却是香港创业者较为欠缺的。所以香港人要多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只在香港人的圈子里转。在国内创业,需要更多拓展,与整个中国连接,才能用更好的商业落地。这对于香港青年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说: “粤港澳大湾区可说是未来十年高科技研发的中心之一,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可以看做东方硅谷。如此看来,深圳的前景是非常值得看好的。”

王加威亦表示,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与香港联系最为紧密,互动最为频繁,这对于香港青年来说十分有利。深港结合优势互补,在国际的创新行业中肯定可以取得非凡成就,前景十分广阔。

汇丰与香港青年协会青年研究中心在今年5月发布的《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就业竞争力》调查报告显示,受访学生中,有超过八成(84%)的受访者认为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事业发展机会具有相当吸引力。此外,市场规模(84%)、培训机会(70%)等也是香港青年看重的内地城市优势。而在受访学生中,有52.5%的学生表示最想到深圳发展,第二则是广州(19%)。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叶海波认为,一个更开放、高质量发展更加持续、制度和法治与香港更为对接、人员等要素流通更便捷的深圳,于香港而言是福音。这不仅意味着香港发展空间的扩展,也意味着香港法治制度中的先进理念在国家腹地被接纳和强化。这为香港与内地交流的强化、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了条件。

(顶图:深圳南山后海。 黄坤华 摄)

(原标题《【融通大湾区】创新之城42年活力不减 港青逐梦湾区深圳启航》)

编辑 采访-黄泽霖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桂桐,特区报-连博
(作者:记者 伍敬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