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齐天大圣、草原英雄小姐妹、葫芦娃、铁臂阿童木、龙猫、丁丁历险记……一场汇聚中外动画片经典手稿的展览——“生命的幻想——中外动画艺术展”正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为配合此次展览,由何香凝美术馆和暨南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讲好我们的故事——中国动画的生存与发展”研讨会日前在何香凝美术馆美术馆也拉开帷幕,来自动画业的专业人士围绕着中国动画,共同探讨中外动漫艺术发展的轨迹和未来方向,碰撞出一场中国动画头脑风暴。
创作是核心
影视动画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自1892年动画诞生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以惊人的速度不停发展,期间被创作出来的各种经典动画角色与蓬勃生命却不曾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削弱。动画已然成为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动画为不同年代的观众带来的感动是无限的,称制作动画是创造生命的艺术也不为过。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学武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一度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黄金时期,然而中国动画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现在美国和日本他们的动画已经以非常强势的姿态,对我们的创作和观赏的品位带来长期的影响。她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本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比如中国动画是什么?讲什么?怎么讲?在今天也似乎成了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熟悉中国动画的观众会记起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创了折纸动画、剪纸动画和水墨动画等新颖形式,更制作出《小蝌蚪找妈妈》(1961,特伟等)、《大闹天宫》(1964,万籁鸣等)、《三个和尚》(1981,阿达等)等蜚声中外的动画作品,它们独特的中国气派和民族形式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声誉,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
1985年裴翠动画成立,把工厂放在深圳。外资动画工厂加入,他们成批接受外国动画订单,当中不少中国的动画人才从事动画加工。资深动画制片人,深圳市文联电影家协会理事许翎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大量的日本、欧美动画片进来。“实际上我们看了大量的日本和欧美动画片。只是说很可惜,应该是中国动画发展的,跟着电视一起发展,但是没有。”
在最近几年,中国动画出了几个“爆款”,如《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动画片,提振了大家对国产动画的信心。许翎认为,如今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机遇,动画电影、电视的产量多了,渠道也开阔了,短片也可以找到平台播放,但是我们挑战仍然是创作。
陈西峰是深圳的第一代动画人,参与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等国际获奖作品。2010年凭借《卖猪》获得第十一届日本东京动画届奖。在他看来,创作是核心。“永远离不开创作的核心,现在中国的创作仍然处在一个低水平,上升空间很大,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
探索动画ID的跨界交融
中国动画经过探索,如何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如何让国产动画进一步提升也成为专家关注的话题。
李学武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经验,“一个是线性故事与视觉逻辑,第二是文化传统与突破转化,第三是个人表达和大众口味。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我相信一句话,如果不是自己脑海中必然诞生的作品,是没法创作的。作品就是一个创作者和这个世界沟通与交流的方式。”
作为资深的业内人士,许翎认为,这几年探讨动画有更多的延展性。不是一部作品结束就结束,应该有更多的发力。所以我这几年研究作为ID怎么和其他业界进行结合。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它的确可以变成一个商业模式的跨界结合,现在更多可以往这一方面走。所以像我们在做的时候可以更多的发散一些,动画界的人,我们说动画人可以更多的考虑怎么样跨界合作。
2008级广东美术学院学生黄成希认为,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只要保持自己的初心,还有本生环境生长出来的思考方式,就可以给世界观众提供我们讲述故事的视角。
编辑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