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治好面对问题装聋作哑的“心病”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2017-09-12 08:00
摘要

党员干部有没有问题意识,有没有发现问题的勇气、认领问题的担当、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的是思想方法、认识水平,体现的是党性原则、政治品格。

中纪委机关报近日刊文指出,某单位召开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班子成员都积极发言,摆问题、找不足。但当研究具体整改措施时,主持会议的同志提出让大家自觉对号入座,属于谁的责任谁就站出来认领,大家却忽然都噤声了。问题摆出来却不敢认领,批评到自己头上就不敢深挖下去,说到底,还是缺少担当意识。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邓海建(江苏南通 媒体人):问题提出一大堆,各个不肯“连连看”——脸红冒汗的永远是别人,抽身事外的永远是自己。不肯认领问题,既可视为趋利避害的人之本性,亦可看作丧失原则的心存侥幸。害怕认领问题的“病”,不外乎三个病因:一是少数部门的民主生活会常年“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有的连形式都没有,突然动真碰硬,实在难以适应;二是部分领导干部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会担当,权力一分不让、责任一分不实,别人的问题亮堂堂,自己的问题灯下黑;三是制度激励机制没发挥作用,主动认领的没有正面激励、敷衍塞责的没有惩罚措施,自然没有人愿意“对号入座”。

面对问题,人人都是聪明蛋;规避问责,人人成了糊涂虫。要治好如此装聋作哑的“心病”,不能仅仅依赖觉悟和自觉,还得靠组织和制度。试想,如果回避问题的罪加一等,真糊涂还是假聪明岂非立竿见影?

玫昆仑(湖北嘉鱼 公务员):面对问题,领导干部不敢“对号入座”、承担责任,危害多多。其一,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不敢担当,遇到问题就绕道走,实则是一种懒政行为。如此“懒官”,必然会败坏党员干部的形象,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其二,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当“老好人”,怕下属担责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大家都“吃不了兜着走”,只好讲一团和气,自以为你好我好大家好,殊不知问题会越捂越严重。

刘剑飞(河南西峡 职员):查摆问题时热热闹闹,认领问题时却寂静无声,暴露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的心理。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首先,有必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为民意识和担当意识,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建立严格的问题分解机制,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细化,分解到人,明确时间,建立跟踪问效机制,确保问题不堆积。再者,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将解决问题的效果纳入干部考核,对见到问题绕着走,推诿、扯皮、敷衍的党员干部,进行问责和追责,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读特清言】“对号入座”是为了“对症下药”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

坚持问题导向,有勇气直面问题,下决心解决问题,是改进工作的有效方法,也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有没有问题意识,有没有发现问题的勇气、认领问题的担当、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的是思想方法、认识水平,体现的是党性原则、政治品格。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说到普遍性问题、面上的不足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一落实到具体个人、具体工作却虚晃一枪、避重就轻,把自己当成“局外人”,不敢“对号入座”认领问题,导致有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甚至由小问题酿成大问题。

俗话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忽视问题。有问题而不及时主动去解决,最终问题会反过来“解决”你。认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号入座”是为了“对症下药”。

问题就是呼声、问题就是课题。正视问题是勇气,认领问题显担当,解决问题见水平。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问题时把自己摆进去、把责任担起来,做到“我的问题我负责”,在查找问题中寻求进步,在公开问题中寻求监督,在解决问题中建功立业,才能对得起手中的权力、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许。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