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新定义了医护者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他们不仅要承担传统疾病诊疗任务,还要参与防控工作的方方面面,穿梭城市参与大规模核酸采样,逆行封控区承担“三位一体”重任,守护健康驿站客人健康……
他们直面挑战、适应变化,是勇敢逆行的“孤勇者”,也是停不下来的“防疫者”,更是居民健康的“守护者”。8月19日,第五个医师节,南山区卫生健康局联合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特别策划,关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向全体南山医者致敬!
防控时刻,勇敢逆行的“孤勇者”
疫情紧要时期,封控区无人出行,唯有“大白”勇敢逆行。
协和深圳医院医生在自家封控小区担任现场总指挥,刚好被邻居拍下来发给其妻子,这是战疫夫妻档分开一个月后的第一次意外相见,妻子看哭了。在业主群里,他提醒业主做好个人防护,不要随意下楼走动等等,也被南山各个社区当做防疫宣传知识截图转发,一时间成了真正的“社红”。
今年三四月份,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负责招商蛇口片区多个封控区的采样工作。当时,医院封控区采样队大都是年轻人,从最初的有点害怕,到迅速调整、淡定从容,这些年轻医护人员切身感受,为居民采“好”样,获得居民的好评,也收获了自身成长。“下次需要,我们还是会报名参与。”他们纷纷表示。
封控区是上门采样,为避免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增加一件蓝色隔离衣,联合网格员共同完成采样工作。医护人员每采一户家庭,都需要更换手卫生、换隔离衣等,每次出任务时,需要背着几斤重的东西,一边是试管、拭子、隔离衣等防疫物资,一边是用过要带走的医疗垃圾。对于女孩子来讲,这个重量还是有点“吃不消”,尤其是遇到要爬楼的小区。但他们,更多时候是“不怕吃苦”。
采样队勇敢逆行封控区。
健康驿站也是高风险场所。深圳市在大鹏新区设定10家健康驿站,每个区负责一家。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社康医生紧急前往所负责健康驿站,担起防控健康组重任,从“仓促集结”到“运筹帷幄”,日夜奋战带团队备物资,凝心聚力力保隔离酒店紧急启用。正式启用后,又严把“防感控”,带领医护团队守护隔离群众健康,妥善做好应急处理,两个月赢得53面锦旗。
院感督导、核酸采样、健康问诊、特殊病情服务、病人转诊等,这些都是健康驿站医护人员要负责的任务。穿着防护服,随时待命在有高风险之处,睡眠不足、内分泌失调是常态。这些身体上的不适还可以扛得住,但有时候心理上“阴天”,令人更惆怅。长期的闭环管理,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考验,没有正常的社交,更没法与家人团聚、基本与外界社会区隔了。
早日摘掉口罩,用最美的笑脸迎接美好生活,这是医护人员和你我共同的心愿。
常态化下,停不下来的“防疫者”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市民生活趋于平静,但医护人员的疫情防控工作却没法“停下来”。
从常态化的大规模采样,到夜以继日的核酸检测,再到疫苗接种等等,疫情防控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少不了医护人员的身影。
核酸筛查是实现防疫“早发现、早隔离”的必要手段。当下,深圳逐步建立起15分钟核酸采样圈。医护人员坚守采样点,是全民核酸检测日常化的坚实保障。
连日来,深圳持续高温,尽管各采样点都增设了风扇、遮阳棚等避暑降温设施,但一个班次下来,采样医护人员防护服里灌满汗水。仅7月23日一天,南山就有3300多名医护人员分布在全区近2000个核酸采样点,有序开展采样工作。南山全区有8个街道、101个社区,大家协调分工、相互配合,确保每个社区都有指定机构负责采样。
核酸检测员用“耐心”和“细心”与病毒赛跑。
前方采样,后方检测。核酸检测员常年待在封闭实验室,在不被窥见的空间里,用“耐心”和“细心”与病毒赛跑,他们的艰辛与付出也值得被记录。
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核酸检测团队就是典型代表。检测团队潜力不断被激发,该院单日检测量从初期的80管样本增至最多10000管样本。左手单手“拧”试管盖子,右手“按”加样枪,这两个动作配合完成一次加样,看起来轻巧,但一天重复几千次,也让大家的双手患上了腱鞘炎等职业病。
诊疗和防疫同时进行,人力怎么分配?每个医院都有幕后英雄负责统筹,确保疫情防控高效顺畅运转。
南科大医院护理部负责该院核酸采样人力调配,今年累计调配带队及采样人员7万余人次。动态监控采样点人力情况,劳累过度导致头晕、头痛持续加剧,只能依赖止痛药物维持最佳精神状态;长时间面对电脑排班,用眼过度,多次至眼科诊治,面部也因熬夜引发面神经痉挛;一个多月见不到宝宝,护士妈妈奶水没有了,8个月宝宝的口粮断了……这些都是护理部发生的真实事件。
接种疫苗是为人群构筑起强大免疫屏障最佳办法。在医护人员的合力下,目前,南山区疫苗接种率排在前列。
协和深圳医院累计超1000名医务人员参与接种工作,从负责组织、协调、管理的各个流程,到派驻接种点的登记、接种、急救保障医务人员,最终高效串连起来全流程,得以确保起接种工作顺利开展。医生负责接听相关来电咨询,最多时一天就接听了300多个电话。
是医护人员的“不平静”付出,换来你我的平静生活。
时代更迭,健康福祉的“守护者”
防疫不放松,诊疗不打烊。
疫情以来,南山辖区医护人员在参与疫情防控任务的同时,有序开展各项诊疗,做好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为居民日常就医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8月,南山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功抢救一名危急新生儿。当时,脐带脱垂而紧急实施剖宫产后,新生儿娩出时全身青紫、没有呼吸……医院新生儿科值班医生接到电话后,判断病情危急,启动紧急复苏方案:气管插管、球囊正压通气、脐静脉置管……随着抢救措施紧张有序进行,患儿心率也迅速上升,肤色逐渐转红,出现自主呼吸,肌张力也逐渐恢复。后评估脑、肾、心脏、消化道等各脏器功能正常,患儿预后良好。
医护人员正耐心询问患儿病情。
危急时刻挽救患者生命,这种情况常在辖区医院上演。不久前,南科大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挽回一急危重症患者生命。50岁的周先生家住西丽,散步然就倒在了地上。后被120医护人员送往医院,经急诊科抢救后被收入ICU继续救治。重症医学科为患者实施了集束化、分阶段、精细管理的综合治疗方案,周先生终于在2天后苏醒,5天后顺利撤下呼吸机,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心功能明显改善。后期,周先生将择期来院做心脏除颤起搏器植入术。
尤为值得肯定的是,各医院还创新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高南山医疗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让优质医疗服务更“触手可及”。
今年4月,协和深圳医院肿瘤外科成功为一名脊柱侧弯的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成为深圳首家开展3CG定位下PICC置管技术的医院,标志着南山护理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PICC导管也被称为肿瘤患者的“生命线”,通常经上臂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导管末端直达上腔静脉,避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液体对静脉血管的刺激,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能够为患者的中、长期治疗提供安全的静脉通路。
无独有偶。8月,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国内首批、深圳首例无导线双腔导管手术,实现在无线起搏治疗领域的升级再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更大临床获益。
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的手术,患者为90岁高龄男性。手术直接植入在心腔内,无伤疤、无切口,患者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为患者带来生理需要起搏的同时,极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疫情重新定义了医护者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南山全体医护工作者直面挑战、适应变化,日常诊疗与防疫任务两手抓,一如既往用“爱”守护居民健康。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原标题《乘风破浪 直挂云帆——致敬每一位南山医者》)
见习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