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国际人才竞争力啥水平?在创新、生活幸福感上占榜首

读特记者 李萍
2017-09-11 18:29
摘要

其二级指标“国际人才政策创新指数”是对于国际人才政策创新突破的情况反映,浙江(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人才竞争并未停止,而是进入了由人才流动向人才回流的竞争新时期。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怎么样?各地区国际人才有什么特点?

9月11日,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在北京总部发布《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2017)》蓝皮书,并指出,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数上海第一,而广东成为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并在国际人才创新方面表现最佳,国际人才生活幸福感最强。

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共分为六个维度: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国际人才创新指数、国际人才政策指数、国际人才发展指数和国际人才生活指数。六个一级指标下设有十三项二级指标,以及三十六项三级指标,各区域最终得分排名由综合分数决定。

上海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数第一,广东外国专家最多

“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马太效应’影响明显;广东成为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并在国际人才创新方面表现最佳。”报告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CCG主任王辉耀介绍说,与此同时,江苏、广东、上海等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国际人才职业结构相对较好,而北京得分较低,排在第24位。但在政策方面,北京和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国际人才政策创新正在形成追赶之势,区域国际人才竞争正在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

蓝皮书课题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国际人才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其中,上海竞争力指数为3.91分(六个维度,每个维度最大值为1,最大指数为6),成为本次评估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按百分制来换算,仅以65.17分刚刚跨过及格线。北京、广东和江苏位列2-4位,与上海共同形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为3分及以上)。这一梯队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共性,其中,江苏和广东长期位列中国GDP省份排名前两位。

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发展较快的省份构成第二梯队(综合得分为1.5-3分)。浙江以2.53的得分担任第二梯队的领头羊。第三梯队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较慢的省份(综合得分为0-1.5分),包括新疆、吉林等。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情况

从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单类指标来看,各省市“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差距相对明显,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山西的分差达0.8分,北京紧随上海位居第二,广东和江苏分列第三、四位,但与上海、北京差距明显。

在其二级指标“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0.99)和上海(0.86),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省域来华留学规模普遍不大,反映出我国当前来华留学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困难。

“境外来华工作专家规模指数” 则显示,广东是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0.82),上海(0.77)、江苏(0.64)、北京(0.63)分列2-4位。浙江虽以0.27位列第五,但与前四名评分差距显著,说明当前我国国际人才分布的均衡程度相对较差。

国际人才创新广东居榜首

根据蓝皮书,“国际人才创新指数”广东居榜首。该指数是对国际人才在创新发展和创新贡献方面的预期成效进行评估。广东(0.68)、江苏(0.59)、上海(0.56)和北京(0.56)表现相对较好,这体现出对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创新能力预期相对较高。

在其二级指标“国际人才创新基础指数”中,北京(0.60)、广东(0.53)和江苏(0.50)在市场化引进国际人才时,其国际人才创新基础仍然保持靠前。但上海此指标的得分不高,为0.39。课题组分析,这与上海所引进的国际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与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其他领域的创新潜力相比偏弱相关。

“国际人才创新贡献指数”主要反映境外来华专家对于行业的贡献预期。数据显示,广东(0.75)、上海(0.65)、江苏(0.63)排名靠前,其中广东领居首位,北京国际人才创新贡献指数受长期工作人才的数量影响,以0.54得分居中。随着我国人才政策不断突破创新,国际人才在中国发展将成为新常态,区域引进国际人才的工作周期需要向中长期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新作用。

另外,在“国际人才政策指数”方面,江苏(0.81)得分最高,随后依次为北京(0.68)、浙江(0.58)、广东(0.48)等。其二级指标“国际人才政策创新指数”是对于国际人才政策创新突破的情况反映,浙江(0.91)、江苏(0.83)、上海(0.77)、北京(0.62)得分相对较高,广东得分位居中上(0.49)。这与广东顶层政策中人才“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具体政策未及时出台有关,但广东在国际人才出入境政策方面表现了良好的创新性和示范作用,尤其是针对广东出生或原户籍为广东的外籍华人推出了5年以内多次入出境有效签证,对华人回国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政策突破。在“国际人才政策配套指数”二级指标中,各区域出现显著落差,并呈阶梯状分布。其中,江苏(0.80)、北京(0.74)、广东(0.48)分数相对较高。

国际人才生活幸福感广东最有保障

从“国际人才生活指数”来看,国际人才生活幸福感广东最有保障。该指数是对国际人才在中国生活的实际需求进行比较,包括“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国际人才旅行指数”三项二级指标。总体来看,广东(0.79)、北京(0.67)、江苏(0.53)、山东(0.53)和上海(0.52)的国际人才生活指数最高。其中,“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具体评估了区域对国际人才的医疗需求和子女教育需求的供给能力,广东、江苏、北京、山东和上海位居前五。研究分析,广东、江苏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2015年所拥有的三甲医院数量分别为132所和135所;而北京、上海拥有较多的国际学校,2015年拥有教育部认证的国际学校数量分别为20所和21所。


课题组还通过“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对国际人才在区域居住的舒适度予以评价。宁夏、广东、内蒙古、海南、北京位居前五。广东、北京是城市化发展与生活舒适度结合程度相对较好的区域。

“国际人才旅行指数”反映了区域出行的便利情况和国际人才对区域文化的认可度。数据显示,广东(0.91)、上海(0.88)、北京(0.70)、云南(0.48)、浙江(0.33)位居前五。前三甲作为中国对外的重要门户窗口,在国际航班和国际游客接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另一维度的“国际人才发展指数”显示,上海达到指数最高分值1,随后是北京(0.49)、广东(0.41)、天津(0.37)和江苏(0.33)。

编辑 王雯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