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贴牌”生意,是“契机”还是“危机”?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2022-08-03 18:00

近年来,药企“贴牌”产品愈演愈烈,同济堂、仁和药业等药企纷纷涉足其中,从祛斑祛痘等日化用品到减肥丰胸保健用品,在电商平台检索随处可见。

▲电商平台检索“仁和药业”“同济堂”后出现部分“贴牌”产品。

药企“贴牌”生意经

“贴牌”,通俗讲即品牌方通过出售商标使用权,让其他厂商、店铺代工销售产品。

这种商业模式合法合规,理论上能让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高性价比地为相关方带来利益——品牌方省去生产营销等环节成本,扩大市场知名度,而其他厂商、店铺省去品牌塑造成本,借名牌效应,扩大产品销售。

对此,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一些急需转型的To C端药企嗅到新的契机:发挥品牌溢价,为业务转型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以仁和药业为例,通过“贴牌”积极布局化妆品、保健食品、代用茶、妇科用药、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等品类产品,从2012年试水到2021年年报,“贴牌”产品贡献的收入已经占了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

“授牌”药企广撒大网,“贴牌”产品飞速生长。但急速行进下,从品控到口碑,隐忧伴生。

“贴牌”生意的隐忧

“贴牌”产品使用效果如何,消费者最有发言权。

“感觉买到了假货。”购买标有国药同济堂商标“幽门清HP口气清新牙膏”的一位消费者表示,“查过了,根本没宣传的‘抗幽门螺杆菌’功效,就是普通牙膏。”

无独有偶,一款标有仁和药业商标祛斑祛痘洗面奶,有消费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没有宣传的功效,反而越用越冒痘,“因为是知名药企才买的,没想到这么‘坑’”。

虚假宣传、品质折扣……一时竟不知是知名品牌还是过路杂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检索相关药企,累计投诉竟有上百条。

▲黑猫投诉平台检索“仁和”“同济堂”后出现的部分涉虚假宣传投诉。

究其原因,品控不严可见一斑。

以仁和药业为例,此前有媒体曝光仁和药业OEM定制(即“贴牌”)业务门槛极低,仅满足起订量30万元、缴纳10万元保证金及在厂家报价基础上多交30%-40%的品牌使用费,无论是企业还是无经营牌照的个人或微商,产品是否使用了公司的配方,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均可以打上带有“仁和”字样的相关商标,并可以仁和药业作背书进行宣传,而其中的10万元保证金会在合作结束后退还给客户。另外,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仅需一个月便可完成整个流程。

药企这般粗放做派,让品牌美誉度和上升的营收额成反比,转型之路仿佛越走越偏。

该刹闸的“贴牌”生意

药企口碑不能砸,“贴牌”生意该刹刹闸了。

人们对知名药企的信任,是基于药企生产出的好产品,好产品带来好口碑,更何况这其中不乏一些中华老字号,多年沉淀不易,更应爱惜羽毛。“贴牌”可以,但从行业准入到品质把控,须严格再严格,对不合规行为要及时制止曝光,让潜在暗流引以为鉴。

对此,不妨先从约束商家营销开始,在当前宣传和商品介绍中,“贴牌”事实往往不够清晰。《广告法》明确提到,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等或者对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等有表示的,应当准确、清楚、明白。

“看直播间或者电商平台,从来就没听过授牌代工产品,一直以为就是这家药企自己产的呢。”有消费者表示,不同其他贴牌产品,药企产品天然给人“管用、有效、能治病”的消费信任,如此授牌营销,有种“把人蒙在鼓里”的感觉。

对此,有网友建议:“比如在介绍商品时说清楚代工企业,展示药企商标授权书,在商品包装明显位置也注明生产企业信息等等,让消费者足够知情。”

相信好产品不会因表明“贴牌”而埋没,公众也不会因此失去信任。

(原标题《鸣镝|药企“贴牌”有隐忧》)

见习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桂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