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位于龙华富士康厂区内生产车间里,记者见到了杨飞飞。轰隆隆的大车间内,他正在智能制造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上校验装夹模具是否符合各环节参数标准。与往日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所给人的亲和印象不同,在生产车间一线的杨飞飞,有股特别的专注劲儿跟严肃劲儿,在一线生产里,不显眼,却又让人觉得不简单。
杨飞飞(前)在牵头负责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查看设备运转情况。
业精于勤,做技术精湛的“大师傅”
杨飞飞是江苏南通人,自小跟在父亲身边,也潜移默化地对机械感兴趣。2003年,他从江苏省南通市机械技工学校模具钳工专业毕业,并被富士康选中,顺利通过岗前培训后,就职于深圳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成为了一名一线模具加工工人。
从跟随模具师傅学习设备操作开始起步,杨飞飞凭借自身对行业工种的热爱和作为农民工的最朴素的自励自觉,逐渐成为一线的业务能手。一天最多同时操作4台设备,每个月绩效都排在单位第一名,多次获颁“绩优员工奖”,其所在部门还创造出月产出1100个工时的惊人纪录。2007年10月,磨砺初成的杨飞飞被派驻富士康晋城模具培训中心,担任模具线割加工职系助教,并在近半年时间里,成功培育了四十余名模具机械加工基础工程师,给一线生产车间输送了高质量的技术人员。
求知若渴,扎根一线搞创新
结束助教返回原单位工作,杨飞飞的出色表现得到单位充分认可,并给予他更大的发展平台。“你想拥有更大的平台,就要拥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在生产一线积累多年的杨飞飞,看到生产一线存在技术和流程上的不完善,他开始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生产技艺精湛,而是积极寻求变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产流程中的一些技术和品质得到提升。他求知若渴,并报名参加了全国成人自考,勤奋自学,顺利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创新的种子深埋于心的杨飞飞,开始将技术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并尝试在生产环节最基础的装夹工序,寻求突破和提升。经潜心观察研究,反复装卸试验,最终确定问题所在,是在该工序阶段,未能实现对零件的快速准确定位。杨飞飞就此搜索国内外大量资料,没日没夜地实验,终于发现一种气动快速装夹治具定位的准确率较高,并自主开发快速装夹治具,有效改良和提升了该工序的生产品质和效率。
学以致用,将创新转化成生产力
杨飞飞成功设计的开发气动快速装夹治具,不仅首次将气动元器件融入到线割加工领域,也填补了富士康科技集团线割加工领域在利用气动元器件实现工件装夹的空白,实现线割对小型规则类零件快速重复定位,并于2010年7月在富士康科技集团专利平台成功申请智权保护。同年8月,抱着分享行业改善成果、交流同行创新思维的心态,杨飞飞参加了富士康科技集团机加技委会线割职系技术发表大会,在交流会上得到了集团同行的赞誉,斩获发表会第一名的最好成绩。
“原本就是集团内部的技术分享,没想到自己获取这么好的成绩。”杨飞飞坦言,取得的成绩不仅是给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更是鞭策和不断进取。同年9月,杨飞飞再接再厉,在原来的设计成果基础上成功设计开发了线割批量零件气动装夹治具,实现了线割在批量类零件加工中快速批量装夹,有效提升加工效率,再度在富士康科技集团专利平台成功申请了智权保护。
2011年,凭借多年来对线割加工设备的研究和了解,杨飞飞把改善目标放在了提升设备工作效率上面。他对线割机分体式导头自动穿线设备成功实施改善,研发了线割非自动穿线设备半自动穿线装置,实现自动穿线设备整体式导头自动穿线及非自动穿线设备半自动穿线的突破。杨飞飞的创新成果也被应用于新的生产流程中,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源于热爱,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2017年,杨飞飞凭借精湛的一线生产技术技艺,作为新时代农民工代表当选广东省青联常委、深圳市青联常委;2018年1月,又以优秀农民工界别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5月荣获“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
从懵懂少年,到生产一线的顶尖技术骨干。在富士康工作十七年来,对自己一路成长走来所取得的无数荣誉,杨飞飞总是归结于“幸运”。但所有“幸运”的背后,都是无数的不懈努力和热忱付出,更是杨飞飞对生产一线技术创新的钻研和热爱,和他坚信让“铁疙瘩”也能成为“艺术品”的匠人信仰。
即便外界光环围绕,如今的杨飞飞,依旧整日在生产车间里打转。“我来自于生产一线,得益于生产一线,最终也将回馈于生产一线。”扎根一线的杨飞飞,目前正担负重任,成为了富士康智能制造生产线的负责人和领头人。
记者跟随杨飞飞体验了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各个流程环节,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令人惊叹不已。杨飞飞介绍,实现智能制造后,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机台设备根据智能化系统平台的指令,实现自动加工、自动清洗、自动检测,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技术工人的经验已融入到自动化生产中,再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数据进行智能采集、建模、分析、预警和智能决策。”
作为80后农民工的典型代表,勤奋上进、热情开朗、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断超越……面对这些评价和赞誉,杨飞飞却说自己很普通,只是幸运地做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并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和收获,“我更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匠人,一名扎根生产一线的匠人,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倾囊相授。”
“工匠”说:
我是一名生产一线的“匠人”,我坚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对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我觉得很幸运。这幸运,来源于多年来企业和部门领导对我的培养;更来源于深圳这座充满改革创新活力的城市土壤。我相信,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只要保持空杯心态,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全力钻研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就能成为新时期的“工匠”。我更相信,现代工匠一定能够大放异彩,为国家和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 周宏博